問題詳情

56. 「僅」這個詞在先秦兩漢是言數量之少,或指情況限於某個較低的限度,如:「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但在六朝至唐宋「僅」卻是極言數量之多,或指情況達到某種較高的程度,有「將近」、「幾乎」等意思。如:「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這裡的「僅萬人」,不是說只有一萬人,而是說將近萬人,表數量之多,以說明張巡超人的記憶力。唐宋以後,「僅」又用來極言數量之少。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楊慎說:「凡觀一代之書,須曉一代之語」,即此意。知道「僅」的變化,讀到「市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我們可以根據《韓非子》是先秦作品,斷定這裡的「僅」是「只」的意思。而白居易〈昭國閑居〉「槐花滿田地,僅絕人行迹」,是唐代作品,那麼後一句就應解為「幾乎絕人形迹」了。(改寫自鮑善淳《怎樣閱讀古文》)這段文字旨在說明什麼現象?
(A)從古代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由文言變為白話,意義存在差別
(B)詞在不同的時代可以有不同的涵義,對於理解古文相當有必要
(C)將同時代的書籍一起研讀,才能通曉一代之語,掌握該詞真義
(D)先秦兩漢和唐宋之後的詞義較接近,六朝至唐宋的詞義變化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26648
統計:A(34),B(577),C(73),D(14),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