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42~44題:茲卡病毒(Zika virus )為黃病毒的一種,是一個有包膜、二十面體、單股正鏈RNA病毒,長度約為10,794個鹼基。目前被認為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vector borne disease),最早在西元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放置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而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位在奈及利亞,第一次的群聚事件是發現在1978的印尼。從發現這病毒之後過了近半世紀,大多人類病例在非洲及亞洲被發現,直到西元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最近一波則是2013年十月發生於法屬玻里尼西亞疫情,在2015年5月,美洲的巴西也發現到茲卡病毒在當地現蹤。 2015年在巴西出現的疫情中,當地衛生當局發現在普通民眾中間發生的茲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東北部出生並患有小頭症的嬰兒數量出現增多情況。對疫情開展調查的機構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茲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症與茲卡病毒之間的關係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兩種蚊子都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其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透過病毒在進入處附近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複製,之後被攜帶至血流和淋巴結。人在受到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存在有茲卡病毒,此時如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15天左右,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茲卡病毒的感染。此外,母嬰間垂直傳染被認為是可能的.目前並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更嚴重感染如瘧疾、登革熱或細菌感染之後,針對症狀支持性治療即可。而且並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有症狀,茲卡病毒感染平均約每四人感染會有一人有症狀,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通常是低溫)、斑丘疹(常是由臉開始,之後擴展到四肢)、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及無化膿性結膜炎等,有少部分人會有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與登革熱相似但相比症狀輕微,這些症狀通常在潛伏期過後產生,症狀持續約 2~7 天。過去有限的個案報告中多認為茲卡病毒感染不至於造成重症或住院個案,但是在 2013 年 10 月發生於法屬波里尼西亞群的疫情,共有超過10,000 的個案,這些個案中,起碼有 70 名病患為嚴重個案,這當中包括了神經系統(如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或腦膜腦炎等)及免疫系統(如栓塞性血小板低下、紫斑 TTP 及白血球減少症等)併發症,嚴重者需要插管接受呼吸器治療。
根據本文,關於茲卡病毒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台灣地區茲卡病毒都是由母嬰間垂直傳染所致    
(B)感染茲卡病毒通常四人中才有一人有症狀產生
(C)目前在波里尼西亞群的疫情中出現較多重症者 
(D)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茲卡病毒與小頭症間的關聯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