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在中國傳統禮儀中,怎麼坐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兩膝著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這叫跽坐。雖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場合下,必須這樣坐,否則就是失禮。這種坐姿現在看來是很難受的,現代人恐怕少有能堅持這種坐姿半小時以上的。所以,古時候人們必須經過刻苦訓練,才能適應這種坐姿。孩子們學的第一堂禮儀課就是跽坐,其意義與新兵入伍時訓練軍姿很相似。跽坐的訓練,除了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可以修身養性。因為再怎麼訓練,跽坐久了都不舒服,內心就會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訓練更是對自身心性內涵的修煉,從而使內心與坐姿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經過跽坐訓練的人們都有挺拔幹練的氣質,都有嚴謹堅忍的性格。 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傳入中原,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跪坐這種難受的姿勢。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變為人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這種椅子便廣泛地流行起來。椅子出現以前,人們的坐姿很低,導致傢俱普遍矮小。椅子出現後,人們的坐姿顯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傢俱就陸續開始流行,桌子也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所使用的傢俱。而高足傢俱的出現,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連串改變。席地而坐時,為了方便飲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許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幾個支撐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於高桌上,身體的位置及人的視線都不一樣了,很難再看到安裝高足的餐具了,碗、盤、杯等食器都變得玲瓏精巧。 椅子出現前,由於坐姿、案几的低矮,人們圍坐在一桌吃飯很困難,所以,那時一般都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人們逐漸開始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吃飯,直到八仙桌出現,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已成了習俗,分餐制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合餐制。
26.跽坐訓練有什麼意義?
(A)幼兒社交訓練,餐桌禮儀養成
(B)培養堅忍性格、剛毅氣質
(C)訓練身體的協調性、鍛鍊強健體魄
(D)兒童心智訓練,建立規律作息。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