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有一個唐代的商人的日記上寫著:「我坐著船從□□港出發,港口邊熱鬧非凡,我看到許多不同膚色的人,當在各國的港口停船時,也看到了許多和我國不同的風俗,真是大開眼界。」請問:空格裡應該填上哪一個地名?
(A)長安
(B)福州
(C)洛陽
(D)廣州。
(A)長安
(B)福州
(C)洛陽
(D)廣州。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附圖為唐朝歷史中一場著名亂事的進軍路線,這場亂事導致江南繁華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扼殺了唐朝的經濟命脈,使唐代失去復興的希望。請問:這場亂事是指哪個事件? (A)黃巢之亂 (B)永嘉之禍 (C)
- 歷史老師請同學在黑板上寫下秦代與隋代比較表。請問:表中哪一項正確? (A)甲 (B)乙 (C)丙 (D)丁。
- 「唐代在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國家日趨鼎盛,進入了光芒萬丈的黃金時代,但在『全盛』之下,基礎已漸腐朽,一旦遇到變亂,衰象立呈,回天乏術矣!」請問: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為何? (A)武則天稱帝 (B
- 小新在歷史報告中,有如下的記載:(一)知人善任、以古鑑今;(二)兼容並蓄、四夷來朝;(三)天可汗的世界。根據以上提示判斷,小新寫的是有關古代哪位帝王的事蹟? (A)晉武帝 (B)隋文帝 (C)唐
- 附圖為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的想像圖,是當時社會風尚的代表。請問:下列何者最適合用來形容竹林七賢? (A)漠視傳統禮教,行為放蕩不羈 (B)循規蹈矩,盡忠職守 (C)憂國憂民,志向遠大 (
- 佛教最晚在西漢末年自西域傳入中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擴展。請問:下列何者不是佛教在中國盛行的原因? (A)帝王的提倡及信奉 (B)吸收老莊思想,融入中國文化 (C)戰亂頻仍,人民尋求心靈慰藉 (
- 右圖是中國歷史上南方經濟發展示意圖。圖中的「開發期」階段,是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關鍵時代。請問:開發期發展程度大幅提高的原因為何? (A)六朝的經營 (B)周公東征 (C)張騫出使西域 (D)
- 世族社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顯著的特色,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世族的敘述,何者有誤? (A)享有免納稅、免勞役的特權 (B)憑藉家世即可擔任官員 (C)嫁娶均需由皇帝指配 (D)重視門第觀念,力求維持社
- 北魏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政策,毅然決定將都城從胡人氣息濃厚的平城遷往南方。關於這項漢化政策的措施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下列何項有誤? (A)北魏孝文帝遷都至洛陽 (B)消除北方胡漢之間的差異,增進胡漢融
- 世族的出現與某一學術思想受到重視有關,熟悉此一學術思想的士人,透過家族教育的方式傳給子弟,因而形成世族。請問:此一學術為何? (A)佛學 (B)玄學 (C)老莊 (D)經學。
內容推薦
- 小冬利用暑假到南韓進行韓劇朝聖之旅。她到南韓後,參觀了當地的世界文化遺產「佛國寺」,發現寺中有寫著中文的匾額。導遊告訴她,這是因為古代在□□王朝時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當時甚至有「君子國」的稱呼
- 隋帝國修築的運河影響隋唐兩代經濟甚鉅,下圖為隋代運河圖,甲~戊分別代表五條運河。隋煬帝曾利用圖中戊運河三征高麗,請問:圖中「戊」是指哪一條運河? (A)永濟渠 (B)江南河 (C)通濟渠 (D
- 阿拉伯半島可以說是西方最先有擁有造紙技術的地區,他們又將此技術輾轉傳入伊比利半島。上述技術是藉由何種方式傳到西方的? (A)商旅買賣 (B)戰爭 (C)外交使節傳入 (D)遣唐使的學習。
- 下圖為臺灣史前文化的時間與空間架構圖,請根據此圖回答第17~19題。【題組】根據文化發展進程,圖中「A、B、C」時代依序應該是下列何者?(A)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B)新石器、金屬器、舊石器
- 「康熙60年(1721年),臺灣發生第一個大規模民變,起事者自稱中興王,世人俗稱鴨母王,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不久被清廷平定。」上文所述的事件應為下列何者?(A) 郭懷一事件(B) 朱一貴事件(C)
- 「當時,一群有相同血緣關係的同姓者,為求聯誼團結,以他們第一代來臺的祖先或其後代為祭祀對象,並由祖產中提撥部分資產做為祭祀費用。」上述文字最有助於我們了解下列哪一主題?(A)原住民群的祭典儀式(
- 清領時期對於漢移民供奉神明的敘述何者正確 (A)泉州人供奉開漳聖王(B)土地公信仰不分祖籍 (C)漳州人供奉三山國王(D)客家人供奉保生大帝。
- 下列事件是臺灣在清朝統治時期歷史發展的四個重大關鍵。請問:下列事件跟造成的影響配對,何者敘述正確? (甲)中法戰爭—臺灣開港通商 (乙)牡丹社事件—臺灣增設臺北府 (丙)英法聯軍—臺灣建省
- 生活在清領後期的小安,他可能會看見以下幾項情景? (甲)有人在吸食鴉片 (乙)馬偕在臺灣北部免費為人拔牙 (丙)從福建渡臺者,攜家帶眷 (丁)英國商人設立洋行,生意興隆。(A)4項 (B)3項
- 【題組】請問:在清末對外戰爭失利後,其中被迫開放為四個通商口岸之一的淡水,位於下圖中何處?(A)甲 (B)乙 (C)丙 (D)丁。
- 【題組】下列對於淡水的介紹,何者正確?(A)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館所在地(B)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在此地創辦(C)臺灣三寶中的茶和糖及由此出口(D)劉銘傳治臺期間在此地分向南、北興築鐵路。
- 「……清領後期,因為臺灣北部地區適合種植該作物,加上海外市場反應良好,逐漸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商品,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昇了北臺灣的經貿地位」請問:文中所描述的作物應該為下列何者?
- 【題組】請問他們是討論下列何者?(A)中法戰爭 (B)日軍侵台(C)英法聯軍 (D)甲午戰爭
- 【題組】文中提及承認日本的出兵行為是「保民義舉」,請問:從此清廷就喪失了何地的宗主權? (A)臺灣 (B)日本 (C)琉球 (D)朝鮮。
- 下列是臺灣早年的諺語,形容當時移民渡臺艱辛,是哪兩個? (甲)六死三留一回頭 (乙)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丙)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丁)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A)甲乙 (B)乙丁
- 資料記載:「某人,道光三年(1823年)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臺灣入清一百餘年來,本地考生首次登科,,所以大家又稱他為開臺進士(臺灣第一位進士)。」請問
- 【題組】「他巡察臺灣南北各地,嚴懲貪官汙吏,並架設臺灣最早的電報線。」請問:「他」是指下列何人?(A)邵友濂 (B)沈葆楨(C)丁日昌 (D)劉銘傳
- 【題組】使清廷對臺灣治理政策,轉向積極的事件和相關官員 是下列何者。(A)霧社事件:沈葆楨 (B)牡丹社事件:沈葆楨(C)英法聯軍;劉銘傳 (D)中法戰爭;劉銘傳
- 【題組】臺灣首任巡撫大力推動新政,加速臺灣的現代化,陳佐為是當時的臺灣居民,請問:他不會有下列那一項生活經驗?(A)搭火車到新竹遊玩(B)讓孩子進入西學堂學習(C)到郵政總局寄信給親戚(D)去參
- 【題組】有關沈葆楨與劉銘傳的比較有幾項相同之處?(甲)均增設府縣行政區(乙)均有交通上的建設(丙)均加強對原住民的管理(丁)均架設電報線(A)4項 (B)3項 (C)2項 (D)0項。
- 右表是1914年至1923年間甲國貨幣兌換美元匯率變化表。甲國於一次大戰後被迫簽訂和約,負擔大筆賠款,加上國家財政結構不健全,造成貨幣大幅貶值。甲國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個國家? (A)英國 (B)
- 甲.《大憲章》、乙.《權利法案》、丙.《人權宣言》、 丁.《獨立宣言》是近代民主政治發展史上著名的文件。 請回答19-20題【題組】依照發表的時間先後,正確的排列順序為何?(A)丁乙丙甲 (
- 【題組】關於這幾份文件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其概念均受到啟蒙學說的影響(B)都因為對專制政府產生反感而提出(C)均反對君主體制(D)均經過流血衝突才有這些文件的出現。
- 美國《獨立宣言》:「我們相信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可喻的,亦即人生而平等,而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如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並經被統治
- 西方人重視法理,源自於多部法律著作,強化其觀念。請問:這些著作各有何重要性?(A)十二表法-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典(B)漢摩拉比法典-整理羅馬法律而成,是後世西方法律的重要範本(C)查士丁尼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