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4. 馬達使用減速機之目的,以下何者有誤?
(A)降低轉速
(B)提高輸出轉矩
(C)可使用較小馬力輸出之馬達
(D)可提升傳動效率。
(A)降低轉速
(B)提高輸出轉矩
(C)可使用較小馬力輸出之馬達
(D)可提升傳動效率。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66667
統計:A(1),B(2),C(2),D(10),E(0)
內容推薦
- 電磁開關是指 (A)積熱電驛+無熔絲開關(B)積熱電驛+電磁接觸器(C)電磁接觸器+無熔絲開關(D)電磁接觸器+電磁繼電器。
- 測量電磁接觸器之線圈是否正常,三用電表應撥在(A)DCV 檔(B)ACV 檔(C)DCmA 檔(D)歐姆檔。
- 規格為 5 -6 的壓接端子,其中 6 字是表示: (A)鎖緊用螺絲孔徑之大小(B)端子之總長(C)導線的線徑(D)剝線的長度。
- 馬達是屬於何種負載? (A)電容性(B)電壓性(C)電流性(D)電感性。
- 測量電磁接觸器之接點是否正常,不可使用 (A)導通試驗器(B)相序計(C)三用表(D)數位電表。
- 電磁接觸器用來啟閉負載電流的是 (A)輔助接點(B)常開接點(C)主接點(D)常閉接點。
- 下列何種馬達,必須供應直流電源 (A)直流馬達(B)交流馬達(C)同步馬達(D)變速馬達。
- 測量光線明亮程度的儀表是 (A)示波器(B)頻率表(C)轉速表(D)照度表。
- 鼠籠型感應電動機啟動,應使用電磁接觸器的等級為 (A)AC0(B)AC1(C)AC2(D)AC3。
- 1"(英寸)是: (A)54(B)4(C)54(D)4 mm。
內容推薦
- 電磁接觸器外加電壓高於額定電壓百分之多少,線圈有燒毀的可能 (A)110%(B)120%(C)130%(D)140%。
- 馬達驅動負荷,與機械連接通常需加裝 (A)電容器(B)電阻器(C)聯軸器(D)變頻器。
- 利用虎鉗夾持已完工之加工面,需何種材料作為墊片 (A)銅(B)鐵(C)鋼(D)破布。
- 三相感應電動機的旋轉速度是依據 電(A)壓(B)電流(C)電阻(D)頻率 與磁極數來決定。
- 指針型電表面板上設置鏡面(刻度下方成扇形)是為了避免 (A)儀器(B)人為(C)環境(D)電路 誤差。
- 一定馬力之馬達其輸出轉矩與轉速成何種關係 (A)正比(B)反比(C)平方比(D)立方比。
- 固定電表之螺母應使用的工具為 (A)套筒起子(B)尖嘴鉗(C)壓接鉗(D)鋼絲鉗。
- 裝置無熔線開關時(A)將開關置於 ON 位置(B)將開關置於 OFF 位置(C)將開關置於跳脫位置(D)將開關置於 ON 位置 且用膠布貼牢。
- 積熱電驛之額定電流為 15A,則其過載電流調整鈕的範圍為 (A)18~26A(B)17~24A(C)13~21A(D)12~18A。
- 一般配置圖上器具位置之標示線為器具之 (A)中心線(B)右側邊線(C)左側邊線(D)底線。
- 高感度高速度漏電斷路器之動作時間,當達到額定動作電流時,會在幾秒內動作(A)0.1 秒(B)0.5 秒(C)1 秒(D)5 秒。
- 三相交流感應馬達的轉速和下列哪一項成正比? (A)頻率(B)電壓(C)電流(D)功率。
- 裝置限制開關時 (A)不必調整其動作距離(B)不必調整其動作方向(C)應配置或預留接地線(D)應加裝防爆安全罩。
- 安裝選擇開關時 (A)必須先檢查接點是否正常(B)將墊片分別置於鐵板之兩邊(C)不必注意裝置角度(D)將不用接線之接點螺絲取下。
- 固定配電器具時 (A)沒有方向性之限制(B)必須向右對齊(C)必須向左對齊(D)依圖示及器具說明固定之。
- 手電鑽一般能鑽的最大孔徑為 (A)13mm(B)25mm(C)30mm(D)45mm。
- 使用起子時 (A)一字起子刃部要磨尖(B)十字起子刃部要磨尖(C)十字起子可當一字起子使用(D)選擇合適尺寸之起子。
- 電晶體組件常用的電烙鐵以 (A)10~20W(B)30~40W(C)100~150W(D)200~300W。
- 轉速計的單位,若以每秒鐘之轉速計算應為 (A)lpm(B)rps(C)rpm(D)ppm。
- 低壓工業配線使用的電壓在幾伏特以下 (A)AC220V(B)AC380V(C)AC440V(D)AC600V。
- 在DIN軌道上固定組合式端子台時 (A)所有端台必須具相同規格(B)只能裝置兩種不同規格之端子台(C)只能裝置同一規格之一般端子台及不同規格之接地端子台(D)必須裝末端固定板。
- 使用電工刀,刀口宜向 (A)內(B)外(C)上(D)下。
- ppr 為 200 之步進馬達,採用全步控制時,每轉一步之旋轉角度(步進角)為 (A)0.72(B)0.9(C)8(D)6。
- 下列何者不是轉速單位? (A)lpm(B)rps(C)rpm(D)rad/s。
- 在電動機控制中,無熔絲開關主要的目的是 (A)過電流保護(B)過電壓保護(C)過載保護(D)過熱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