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5. ( )16 世紀的臺灣為何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據點?
(A)島內物產豐富
(B)歐洲人稱為美麗之島
(C)島無統一政權,各國都想掠奪
(D)位於東亞國際貿易航線的中央。
(A)島內物產豐富
(B)歐洲人稱為美麗之島
(C)島無統一政權,各國都想掠奪
(D)位於東亞國際貿易航線的中央。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 )17 世紀初,為何明朝派兵進駐澎湖,卻默許荷蘭人前往大員發展? (A)荷蘭人武力強大,明朝自知不是對手 (B)明朝實力只夠保住澎湖(C)鄭芝龍、顏思齊向荷蘭人示好 (D)臺灣當時不在明朝
- ( )17 世紀時,日本實施鎖國政策,只准許哪兩國可到日本進行貿易? (甲)荷蘭(乙)中國(丙)西班牙(丁)葡萄牙 (A)甲乙 (B)甲丙 (C)甲丁(D)乙丁。
- ( )荷蘭人來到臺灣之後,先在「大員」修築行政中心「熱蘭遮城」。請問「大員」、「熱蘭遮城」分別是現在的哪裡? (A)淡水、紅毛城(B)安平、赤崁樓 (C)高雄、海門天險(D)安平、安平古堡。
- ( )1602 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最初企圖占領澎湖,但遭明將沈有容逼退,於是荷蘭在 1624 年轉而占領何處? (A)臺灣 (B)澳門 (C)馬尼拉 (D)巴達維亞。
- ( )現在北港鎮圓環中心,立有某人在 17 世紀初期到臺灣開墾的紀念碑。請問此人是誰? (A)韋麻郎 (B)顏思齊 (C)沈有容 (D)施琅。
- ( )14 世紀末,明朝為防倭寇而施行哪一政策,但百姓迫於生計,仍違禁出海? (A)海禁政策(B)南進政策 (C)皇民化政策 (D)種族歧視。
- ( )16 世紀末,中國東南沿海的走私貿易為何由澎湖轉移至臺灣島? (A)清朝康熙帝實施海禁政策(B)明朝駐軍澎湖 (C)澎湖四周不利航海(D)臺灣本島發現金礦。
- ( )16 世紀以後,澎湖與臺灣逐漸成為漢人捕魚、貿易、走私的場所。當時哪國人也常到臺灣活動,並稱臺灣為高砂、高山國? (A)荷蘭人(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日本人。
- ( )12 世紀時已有漢人移居澎湖,13 世紀後期,元代在澎湖設立哪機構,加強治安管理? (A)澎湖縣(B)巡檢司 (C)市舶司 (D)澎湖廳。
- ( )著名的泰雅族紋面、卑南族猴祭是屬於哪一種祭儀? (A)祖靈祭 (B)喪葬禮 (C)成年禮(D)豐年祭。
內容推薦
- ( ) 17 世紀之後,荷蘭為了下列哪一目的而到東亞地區設立據點? (A) 結交友邦 (B)開發能源 (C)海外移民 (D) 通商貿易。
- ( ) 17 世紀初,當荷蘭人以巴達維亞為基地發展貿易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分別占領何地為據點? (A)香港、馬尼拉 (B)澳門、馬尼拉(C)澳門、巴達維亞 (D)麻六甲、馬尼拉。
- ( )17 世紀時,西班牙占據臺灣北部的目的為何?(A)作為與東南亞貿易的轉口站 (B)作為與中國貿易的據點 (C)作為與日本貿易的據點(D)作為向菲律賓發展的據點。
- ( )假日到淡水老街,順道參觀紅毛城,從解說人員口中得知,淡水地區早期曾受哪些國家的統治?(A)葡萄牙、西班牙 (B)荷蘭、葡萄牙(C)西班牙、荷蘭 (D)葡萄牙、日本。
- ( )1624年,荷蘭登陸大員一帶興建城堡,進而占領臺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亦出兵北臺灣,陸續占領哪些地方? (A)雞籠、淡水、蛤仔難(B)淡水、大員、打狗 (C)大員、打狗、蛤仔難 (D
- ( )17 世紀初,荷蘭以優惠條件招募漢人來臺灣,其目的是下列何者? (A)利用漢人,協助統治原住民 (B)充任傭兵,對外擴張 (C)開墾土地,提高農業生產力 (D)開採林產資源。
- ( )荷蘭人利用宗教對原住民教化,而創造新港文字。新港文字是如何拼寫而成的? (A)漢字(B)日本文字 (C)象形字 (D)羅馬字母。
- ( )荷蘭人統治原住民的方法,是以武力征服,然後透過何者統治部落,以達到行政控制?(A)漢人 (B)酋長 (C)長老 (D)傳教士。
- ( )今日原住民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主要是受到哪兩個國家曾占領臺灣並傳播信仰的影響?(A)西班牙、荷蘭 (B)英國、法國 (C)西班牙、葡萄牙 (D)日本、荷蘭。
- ( )17 世紀的臺灣是海商及走私者活動的地區,如果想要了解當時臺灣發展的情形,可以研讀下列何人的傳記? (A)沈葆楨 (B)鄭芝龍 (C)郭懷一 (D)劉銘傳。
- ( )1626 年,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作為對日貿易據點,但卻有始無終,經營不善。其主要因素為何?(A)日本推動明治維新 (B)日本與荷蘭合作抵制西班牙 (C)日本實施鎖國政策 (D)日本實施海
- ( )下列哪些作物是荷蘭人引進臺灣的? (甲)豌豆(乙)番茄 (丙)馬鈴薯 (丁)番薯 (戊)釋迦(A)甲乙戊 (B)甲乙丙 (C)乙丙丁 (D)丙丁戊
- ( )「此人是移墾漢人的領袖,由於難以承擔荷蘭統治下的重稅,在 1652 年反抗荷蘭人。」這段文字應該是在敘述何人? (A)鄭成功 (B)郭懷一(C)顏思齊 (D)鄭芝龍。
-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臺灣賺取極大利潤,將哪些商品外銷以賺錢? (A)茶葉、樟腦、蔗糖(B)黃金、香蕉、蔗糖 (C)鹿皮、稻米、蔗糖(D)豌豆、番茄、釋迦。
- ( )臺北市有個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圓山貝塚」。這是屬於哪一時期的史前文化? (A)舊石器時代晚期 (B)新石器時代中期 (C)新石器時代晚期 (D)金屬器時代。
- ( )「臺灣的史前文化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這樣畫分的依據為何?(A)使用的器具 (B)貨幣的材質 (C)農具的種類 (D)房屋的建材。
- ( )住在雲林、嘉義具有平埔族血統的青年,若依「地緣」關係來看,他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族群?(A)和安雅族 (B)凱達格蘭族 (C)貓霧捒族(D)西拉雅族。
- ( )清朝將高山族稱為「生番」,日治時期改稱為「高砂族」,中華民國時期稱為何者? (A)平埔族 (B)山地同胞 (C)熟番 (D)高砂族。
- ( )某原住民族居住新竹和苗栗山區,定期舉行矮靈祭弔慰矮黑人,祈求矮黑人賜福。這是哪一族?(A)賽夏族 (B)魯凱族 (C)鄒族 (D)達悟族。
- ( )附圖為臺灣史圖片,此圖的標題應為下列何者? (A)南島語族分布圖 (B) 17 世紀荷蘭貿易分布圖 (C) 17 世紀葡萄牙貿易分布圖 (D)鄭氏政權的疆域範圍圖。
- ( )民國 91 年,政府宣布將原本居住在宜蘭平原,現今遷移至花東海濱的哪一平埔族列為第 11 族原住民? (A)邵族 (B)阿美族 (C)達悟族(D)噶瑪蘭族。
- ( )今日歷史學者透過解讀土地契約「番仔契」文書,儘可能還原19世紀以前當地居民生活情形。「番仔契」屬於哪一平埔族文字? (A)道卡斯族 (B)巴則海族 (C)西拉雅族(D)和安雅族
- ( )「1636 年,在傳教士召集下,安平以北十五社及以南十三社的代表集合向普特曼表示服從。」普特曼應是何國派在臺灣的長官? (A)西班牙(B)荷蘭 (C)日本 (D)法國。
- ( )台灣島擁有豐富史前文化,如牛罵頭文化、麒麟文化等。請問這些史前遺址的命名標準為何?(A)發現時間的早晚 (B)發現人員的名字(C)發現地點的地名 (D)依考古命名表使用
- 某位君主繼位之後,開啟了中國君位世襲的制度,請問該君主與朝代的配對何者正確?(A)夏-禹 (B)夏-啟 (C)周-文王 (D)商-盤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