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 臺灣地區研究史前文化特重遺址、遺物的考證。有關臺灣史前文化遺址之敘述,何者正確?
(A)臺東長濱文化已有定居聚落,且過著農業生活
(B)臺北圓山文化的貝塚,反映其生活尚停留在採集漁獵階段,所以應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C)牛罵頭文化的墾丁類型發現有穀痕的陶片,是臺灣所見最早的稻米栽培證據
(D)位於臺北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遺址中,有煉鐵作坊出土,已證實進入金屬器時代。
(A)臺東長濱文化已有定居聚落,且過著農業生活
(B)臺北圓山文化的貝塚,反映其生活尚停留在採集漁獵階段,所以應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C)牛罵頭文化的墾丁類型發現有穀痕的陶片,是臺灣所見最早的稻米栽培證據
(D)位於臺北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遺址中,有煉鐵作坊出土,已證實進入金屬器時代。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0),C(0),D(7),E(0)
內容推薦
- 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價格的改變使得消費者購買的數量在需求曲線上做點的移動時,我們稱這是什麼的改變? (A)需求的改變 (B)需求量的改變 (C)供給的改變 (D)供給量的改變。
- 1816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Amherst)出使中國,卻與清朝發生「禮節之爭」。清朝要求英使依「天朝定制」,覲見皇帝時行「三跪九叩頭禮」,英使以跪叩禮「有傷英國尊嚴」,堅持僅行「免冠俯首
- 右表是臺灣在荷據時期的貿易內容:有的是轉口貿易,有的是出口貿易。請問:何項貿易內容錯誤? (A)甲 (B)乙 (C)丙 (D)丁。
- 政府公布:「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乙)大臣報告:「臺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
- 關於以下清末內憂外患以及條約在事後造成的影響,何者 正確 ?(A)造成清末「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者」是指太平天國 (B)在鴉片戰爭過後,清廷下詔進行「自強運動」 (C)賠款最鉅以及外國可在京師駐
- 當所得或其他商品價格改變時,造成整條需求曲線的移動時,我們稱這是什麼的改變?(A)需求的改變 (B)需求量的改變 (C)供給的改變(D)供給量的改變。
- 上圖是日治以前臺灣漢人人口統計圖,請選出正確的敘述 (A)荷蘭到明鄭時期人口的增加和招募漢人開墾有關 (B)明鄭到康熙人口的減少是因屠戮過重(C)康熙到乾隆人口的增加主因是自然增加率上升(D)明
- 四、題組:(一)【題組】上述文字的出處是? (A)民報發刊詞 (B)中華民國憲法總綱 (C)中華民國憲法前言(D)孫文學說前言
- 有一座海港城市,1774年的文獻中記載:「煙火數千家,帆墻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矣。」1831年編的地方志則記曰:「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到了二十世紀
- 清末大學士倭仁倡言:「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以夷人為師,將盡驅中國之眾咸歸於夷,上虧國體,下失人心,必墮夷人術中。」請問:這是他反對朝廷推動什麼運動所持的理由?
內容推薦
- 下表為臺灣歷史上兩種作物在三個不同年代的栽種面積演變 ,試判斷表中的甲應該為那一項作物? (A) 稻米 (B) 茶葉 (C)甘蔗 (D) 玉米
- 武昌起義之前,發生爭路風潮,其主要原因為何? (A)滿清於要道設關卡,苛徵重稅,引起人民反抗 (B)清廷為修築鐵路,與外國人起了爭執 (C)鐵路收歸國有,民間蒙受損失 (D)革命黨人組「護國軍」
- 關稅是發展國家經濟憑藉的重要利器,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的發展與關稅自主有很大的關連。請問:中國關稅自主權於何時收回? (A)民國初建立 (B) 黃金十年 (C) 五四運動 (D)抗戰勝利後。
- 清季的自強、變法、立憲、革命運動的發生,說明了哪一事實? (A)以軍事主張扭轉中國的危局 (B)是歷史發展和演變必經的歷程 (C)為維護傳統文化所做的調適 (D)在外力衝擊下,國人應變圖強的表現
- 油價不斷上漲,導致開車的人愈來愈少,這是因為這兩種商品之間的關係為何? (A)互補品 (B)劣等財 (C)替代品 (D)奢侈品。
- 需求法則與供給法則是指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價格和數量各呈現什麼關係? (A)正向;正向 (B)正向;反向 (C)反向;反向 (D)反向;正向。
- 當商品甲的價格上升,導致商品乙的需求增加,我們稱這兩種財貨互為什麼關係? (A)替代品 (B)互補品 (C)正常財 (D)劣等財。
-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這一段評論是在說明某一學派的滯礙難行。□□應該填上 (A)孟子 (B)莊子 (C)
- 漢初曾親率三十萬大軍反擊,卻被匈奴四十萬軍隊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白登山上七日七夜,無法突圍。後來被迫對匈奴採用和親政策的皇帝是誰?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 ( )中國在實施自強運動期間,日本駐福州領事上野專一曾在給明治天皇的報告裡表示:「除了上海的租界之外,□□是現階段中國最具現代化規模的城市。」□□是指哪個城市? (A)廣州 (B)臺北 (C)臺
- 今人研究中國古史,多有「傳說時代」的觀念,某學者說:「從現在的歷史來看,只有到殷墟時代,才能算作進入了狹義的歷史時代。」此處所謂「狹義的歷史」是指「信史」。這位學者的意見反映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
- 學者指出: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同姓集團授予封土,賜之以氏。當時,姓、氏是統治階級的特權,「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到戰國時代以後,姓氏的分野逐漸泯除,平民逐漸獲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與下列那個趨勢
- 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任官的統計表如下: 從上表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人數的變化,觀察其中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周代封建制度貴族擁有任官的特權,一直受到實質而有效的保護 (B)貴族鄙薄吏事武職
- 西元六世紀時,某些修會有「工作即祈禱」的原則,希望終止之前自虐的苦修行為。當時該會的修士藉以代替苦修的工作為何? (A)繕寫書本,保存文獻 (B)前往亞、非各地傳教(C)建立大學,培育人才 (D)
- 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東漢末年,當時武力最強的「涼州軍」領袖董卓受召進京除宦官,涼州管轄範圍在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請問:「涼州軍」武力強盛的原因,是因為常常和哪一外族作戰? (A)匈
- 【題組】(3)資料二乾隆皇帝所提及的「逆匪」,係指何人?(2分)
- 「1954年發現,大約是六千年前的聚落,河岸臺地上發現有深壕,寬深各五公尺,當中興建了二十幾戶半穴居式屋舍,聚落人口約一百人上下。氣候乾燥,食物也有限」。這段話是在說明那一種文化型態?(A)陝西
- ( )經濟學家發現消費者在市場中的行為是有法則可循的,那就是:商品的需求量會跟著何者,呈反向變動關係? (A)新聞效應 (B)市場的預期心理 (C)商品的價格 (D)生產者的成本
- 【題組】以下那一個古蹟與資料二中戰爭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A)基隆海門天險 (B)淡水紅毛城 (C)安平億載金城 (D)臺南赤崁樓。
- 大炳和小炳是生活在西周時期的一對親兄弟。大炳說:「我將以繼承人的身分繼承我父親的地位」,小炳說:「身為小宗,我只能擔任諸侯的位子」。根據以上談話,兩人的父親應該是 (A)西周的天子 (B)西周的
- 下列兩段資料是介紹一位著名的臺灣人物:資料一:「甲生於清道光十八年出生於福建廈門。自十五歲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使他接受西方的思想,也藉著和外國教士接觸的機會,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奠定日後成功的基
- 某個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以下遺物:堆積如山的獸骨、許多遭外力砍斷手腳的人體骨骸、眾多的小型房舍、破碎的陶器堆。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學者應如何判斷這個遺址可能的時代? (A)殘缺不全的人體骨骸,反映此期
- ( )全球化讓世界各大經濟體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也同時讓貨物、資金與人才的流動幾乎朝向無國界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下列哪一個指標才能較能真確衡量一國國民的生產力? (A)GNP (B)G
- ⊙《臺灣民報》:「(1925年)是日會社原料主任矢島軍治……便抓起一把鎌刀親自動手割蔗,蔗農見警察未見公平的處理,反袒護會社,於是大聲叫喊︰『未發表價格不能採取甘蔗』。阻止採收……北斗郡接獲報告立即召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加強皇權,鞏固皇位,使其統治神聖化,以秦為水德之始,以十月為正月,規定衣服、旄旌、節旗都用黑色,數以六為紀,符、法冠都長六寸,車輿寬六尺,六尺為步,車用六馬。請問:以上作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