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8.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以島上有巨大石像聞名,距離最近的大陸在 3000公里以上。西元 4 世紀時,人類來到這個島嶼,發現島上有一些大棕櫚樹,但沒有哺乳動物,島上可以提供的食物不多。居民唯有利用大棕櫚樹來做獨木舟,才可航行到遠處的小島取得鳥蛋及捕捉較大的魚作為食物。島上最高峰時有 1 萬人。島民因信仰所需,亦大量利用巨木協助建造及運輸巨大石像。16 世紀歐洲人到達此島時,島上已沒有棕櫚樹,當時島民約剩 1000 人。20 世紀考古學家到達此島進行研究,從火山湖的沉積物中的化石花粉探討過去環境的變化,發現棕櫚樹是島上的特有種,在人類來到島上前已存在約3 萬年,而自從人類開始在島上活動後,棕櫚樹就開始減少。化石證據也顯示許多 15 世紀的棕櫚樹果實上有老鼠的齒痕。島上的鼠類係當時人類在海上航行養殖的個體,隨著人類進入。推測老鼠會食用棕櫚樹果實,影響了島上棕櫚樹族群的更新。以下敘述何者錯誤?
(A) 簡單的生態體系容易受到外界的擾動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B) 這個案例可以顯示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環境負荷量的關係
(C) 棕櫚樹提供島民重要生活需求,所以是關鍵物種
(D)_造成棕櫚樹滅絕的主要元兇是外來種鼠類
(E) 花粉學的考古研究有助於我們對環境變遷的了解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