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 「從小生長在堪稱優裕的家庭,一切看來似乎也都順遂,又仿佛經常受人矚目與羨慕;但她似乎天生有一種多愁憂鬱的性格。這種憂鬱多愁的性格,閃現在她矜持的眼神裏。眾人廣坐場合,她多半靜處一隅,不愛説話,亦不擅長言詞。若要勉強她説話,會顯得跼踀不安,有時會偽裝落落大方,或者有時為了掩飾不安而忽然説很多話,然後為始料未及的狀況十分困窘羞澀。三兩知己閒談時,她比較自在,也更能表達自己。聲音低弱,語調緩慢,一派溫和閒適的樣子,實則相反,她緊張、性急、腦子裏殊少片刻安寧,總是在思慮著什麼,計劃著什麼,否則便是幻想著、聯想著。她最會分心,又時時頗專注于分心。某次演講時,忽見中庭的枯樹嫩芽青青,想到若干年前共眺此景的某人已去,不禁悵惘泫然,一時難以自制,遂背過臉在黑板上寫幾個字,以便從記憶回到現實。旁人往往不覺,因為她天生有一種嫻靜莊重的外表。……大概面對自己書房裏的桌子,被眾書圍繞,是她最自然安適的時刻罷。不必介意他人的眼光,不必張皇失措,而文字裏的她,也確實比現實中更勇敢且恒毅。她不喜歡談論女權婦運等大題目,讀書寫作時甚至於忘我、忘了性別,只是勤懇真摯地面對古今最有才質的人物,意欲見賢思齊,提升自我。她希望用實際作為證明:人不僅要求平等,而且應該更求超越。」本段文字為某位作家自述,依本文的風格與內容的提示,作者最可能是:
(A)琦君
(B)林文月
(C)廖輝英
(D)林海音。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45679
統計:A(44),B(56),C(11),D(23),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