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七、閱讀測驗10%(每題1分)    黑面琵鷺變少了,這是怎麼回事?以往每年秋末,七股濕地固定有一千多隻南來度冬,前幾年竟銳減了四百多隻。台江國家公園為此特別展開追探,發現很可能是牠們的棲地遭到破壞。    原來,在地漁民紛紛把過往養殖虱目魚的淺坪改為深水池,換養經濟價值較高的石斑。黑面琵鷺喜愛在水深不高的地方篩食。此一環境改變,造成牠們無法取得適當的食物,數量頓然銳減。    了解此一危機後,國家公園嘗試從保育的立埸,在此微妙地轉化為輔導者。三年前,他們悄然展開一場棲地營造計畫。首先找到一塊位於台南大學七股校區的濕地。兩方合作下,劃出十公頃,再邀請漁民一起參與,進行傳統粗放鹹水淺坪的養殖。    那年四月,黑面琵鷺北返的季節,漁民開始在淺坪灑入米糠、豆渣,蓄養池中的藻類。清明時再放進虱目魚魚苗,讓牠們覓食豐腴的藻類。這些藻類可讓漁民省下足足一季的飼料費用。等中秋時節,虱目魚肥了,正好是豐收時。漁民捕完後,黑面琵鷺再度南返,淺坪換為牠們的漁場,繼續捕食小魚小蝦。    此一小小實驗的結果如何呢?是年秋末,馬上有一百多隻黑面琵鷺報到。牠們很聰明,開玩笑地說,不用台南著名的問路店,憑著做為一隻水鳥的本能和敏銳,紛紛湧進這十公頃的環境大快朵頤,安心地吃到隔年北返。這十公頃,展現了生態環境復育的美好,人鳥和平的共存共榮,過去老祖宗生活的產業智慧也保留下來。漁民捕捉的虱目魚,後來更製成「黑琵牌」虱目魚罐頭,強調天然養殖的成果,像雨林聯盟認證的咖啡。因而價格可以定得較高,獲得更多利潤。    廿年前,我有幸參與黑面琵鷺的報導時,從未想到有朝一日,牠們會成為世界知名鳥種。牠們的年年到訪,更促發不少相關NGO團體的出現,生態旅遊的實踐和在地濕地保育都一併出籠,後來還成立旅遊服務中心和國家公園。    透過知識積累,把熱情投在一個最不可能實踐夢想的地方,創造了新的價值。如是精彩的拚搏,最近在此,我不只獲知這樁。井仔腳鹽田產業的復甦,口湖的文蛤養殖等等,都在嘗試類似的生態產學。他們的小確幸,或許改變不了西海岸貧瘠的事實,但猶如荒漠玫瑰,一朵朵綻放,綿延著各種希望。 --節錄自劉克襄<黑面琵鷺帶給我們的禮物> 聯合報 2014.05.19
1.根據上文,為什麼作者說「他們的小確幸,或許改變不了西海岸貧瘠的事實,但猶如荒漠玫瑰,一朵朵綻放,綿延著各種希望」?
(A)黑琵的復育展現了人鳥的共存共榮,更帶動了西海岸許多地方新興的生態產學
(B)黑琵的復育讓漁民改為養殖經濟價值較高的石斑,增加收入,是他們的小確幸
(C)黑琵的復育行動限制了生態旅遊的發展,漁民只能在貧瘠的西海岸另謀生計
(D)黑琵的復育,是漁民主動研究開發的成果,並開發出「黑琵」牌虱目魚罐頭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