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關於國際法的淵源,雖然意見未必相同,但大多數學者都引用國際法院規約第 38條的規定來說明。其中,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交涉上,曾經引用過「公允及善良」原則,當時情形如下:民國 16 年 4 月 16 日,中華民國政府通知比利時,1865 年中比條約應自該年 10 月 27 日起終止。比利時政府認為依該約第 46 條,僅比利時政府一方有權每 10 年內提出修正,因此建議由常設國際法院解釋。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於11 月 16 日覆文比利時,表示雙方爭點並非 1865 年中比條約第 46 條的技術性解釋(technical interpretation)問題,而是在中比關係上應當適用平等待遇原則;中華民國政府並指出,如比利時願以普遍公認的「公允及善良原則」為基礎尋求解決,我國願與比國商討利用國際法庭的可能性。
(1) 國際法院規約第 38 條第 2 項所指之「公允及善良原則」ex aequo et bono 涵義為何?國際爭端依其性質可以分類,請附加理由說明,由當年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的主張可知,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中比修約案是屬於那一類的國際爭端?(10 分)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55476
統計:A(3866),B(210),C(674),D(47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英國教育行動區(Education Action Zones)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