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乙)國中時,吳承儒無聊鍵入英文老師Iris的名字,無意間發現了縮寫也是IRIS的地震資訊網。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十分吸引他,點進去後發現,美國有位女博士把筆電內測量電腦是否劇烈晃動的加速器運用到地震的測量上,將地震時加速度感應器所蒐集的資訊以她所設計的QCN軟體轉換,讓一般筆電也能具備地震儀的功能。 吳承儒心想,同樣的原理應該也可以用來測量高鐵行駛時上下震動的幅度。為了驗證高鐵是不是如媒體所報導,會受到地層下陷的影響,吳承儒一年內共搭了兩百次高鐵,最高紀錄曾一天連續來回臺北與臺中六趟。別人搭高鐵都坐在椅子上,他為了測得最準確的數字,將筆電一百八十度展開並置於地上,以GPS系統和美國博士生所研發的軟體,記錄高鐵從高雄到臺北的震動幅度。此外,他還上網看耶魯大學線上課程,學會如何把高鐵所蒐集來的資料轉換成有意義的數據。 國二那年,吳承儒和其他兩位同學以這些數據和原理,計算出高鐵行進時上下位移的幅度,獲得科展第一名。七公分,是他們國二參加科展時算出的數據。科展結束後,卻接到高鐵人員打來提醒的電話:「七公分,高鐵早就出軌了。」 國二時所進行的研究,吳承儒和夥伴們只搭了四十多趟高鐵,「分一分北上南下,單一路段只有八筆資料,統計上實在沒有太大意義。」他承認缺失,並再接再厲,找更好的方法算出正確的數據。吳承儒打電話給高鐵,問到了高鐵所測得的數據,以及高鐵所使用的測量方式。接著補了一百五十多趟高鐵,把同一路段的數據,由八筆提到到三十多筆。 國三這一年,吳承儒再度提出新的數據與計算方式參賽,並連續兩年獲獎。 當大部分學生把科學視為最困難的學科時,吳承儒卻從不斷的嘗試與實驗中,得到成就感與突破難關的喜悅。──改寫自鄧凱元《天下雜誌》536期
3. 吳承儒透過什麼物品的加速感應器,測量高鐵行駛時上下震動的幅度?
(A)電子計算機
(B)地震測量儀
(C)智慧型手機
(D)筆記型電腦。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