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19.20.為題組,請閱讀下文後回答問題:至於中國過去所崇敬之學者,亦罕有如西方科學家、哲學家之盡量發展理性、理智,唯以求真理為事,竟不知如何處理日常事務,至絕棄情感生活、人倫生活,或其他文化生活者。此非謂中國無以終身精力貢獻於著作者。然中國人之以終身精力貢獻於著作者,非專門之科學家,亦非只務抽象原理之探索之哲學家,而是史學家與經學家,及一部分解經之佛學家。西方雖自希臘起已有史家,然至十八、九世紀史學乃發達。而中國學術,則皆原自經、史。史官之設置,與中國文化政治俱始,- 4 -孔子即兼哲人與史家。至司馬遷,而以其全部生命精力貢獻於《史記》一書,以後以一生從事修史者至多。經學家中,則如鄭康成、孔穎達,固遍注羣經。而今所謂哲學家之朱子、王船山,亦嘗遍注羣經,而各可稱為一大經學家。中國史學家之精神,必須彌淪於一時代之文化全體之各方面,經學家精神,亦須充滿於中國古代文化大統之各方面。彼等精神之涵蓋性,同於西方之大哲學家,其精神之重客觀,則同於西方科學家。然其落腳點,則在具體的人文世界,文化大統中之諸史事之交互脈絡,與道之如何表現於文物上,不似西方科學家之著重對分門別類之事物,分析研究其所以然之理,亦不似西方哲學家之著重建立一綜合的說明宇宙人生之一切事物之真理系統。西方科學家、哲學家即具體之事物,而探求其抽象之真理,其精神乃先淩駕於事物之上,次則求透入具體事物,以直接與真理之世界相遇。故其治學之態度,為不斷的化繁為簡,不斷的淘汰不相干之事實,批判不合邏輯之假設理論。由是而科學家、哲學家之精神,又皆為向上凸起,而隨處表現思想上之創發性。然中國史學家之治學態度,則為承受事實,而加以敍述,文期簡潔,而重要之事實必須賅備,拾遺補闕,乃史家之謙辭。經學家之治學態度,則為承受文字,而加以解釋。其於經書中表面有矛盾之處,必須設法輾轉訓詁,覓出其言外之意,以見其實未矛盾。其實不能通者,亦恆歸之於後人文字之摻入,章句之譌奪,及傳寫版本之誤等。故中國經史學家精神,乃一卑以自牧、謙厚以下古人、隨處表現思想上之攝受性者。中國經學家之重融合貫通,與西方哲學家同。然西方哲學家融合貫通之工夫,即表現為自己哲學系統之建立,以尊大自己。中國經學家之求對經書字句,得融合貫通之解釋,則所以代古人立言,而尊大古人。此與中世之神學家同。故中國經學家,亦常以其自己之思想,融於注疏中,而讓諸古人,自托庇于古人思想之下。此中之失,在中國之經學家之精神,恆不免蜷曲于古人之下,而不能顯其主體之尊嚴性;其長處,則在使自己之意見,盡量放在一旁,而使思想主體之局度與德量擴大。西方科學家、哲學家之精神之長處,在能顯思想主體之尊嚴性;其短處,則由於精神之時時向上凸起,而不知不覺間,喜好奇立異,向偏僻處、人所不用心處、異於古人處用心,步入小徑崎嶇,而自以為陽關大道,陷於斷港絕潢,而自以為百川所朝宗。此即西方日向專門之科學家與喜獨創之哲學家所時犯之弊。無論中國式之經學家與西式之哲學家,皆重視語言文字。重視語言文字而客觀化自己之思想與心得於語言文字以成著作,原皆為表現吾人對客觀精神之尊重,使吾人之精神客觀化於語言文字,而得所安頓者。此吾在上文已論及。然自另一方面言之,則人當客觀化其思想於語言文字以後,於不自覺間,恆以語言文字為思想本身。由此,而人遂以著作為其自我,以著作之量之增加,為其自我之增大。此即成一種偏執,或精神自限於純粹著作之生活。任何義理,吾人如不斷自己生疑,不斷自答,皆若可成一無止息之思想歷程。於是每一語言文字,皆可以另一語言文字再加以說明。此即中國經學家說〈堯典〉二字,可至十餘萬言,而西方哲學家之講任一義諦,皆可累卷不休之故。然學者之著作,如非與他人之問題相應,或唯出於藉- 5 -以增大自我,以求勝於人之心,則著作之無限,即為作無限之繭以自縛,而反與社會客觀精神相隔離。言愈多而義愈歧,道術乃為天下裂。學者於此自救之道,唯有轉而為教育家,以使自己所立之言,皆是為應人之需,答人之疑而立。立言之目的,唯所以使人自悟真理,並非教人記取我語。此即中國哲人風度,異於中國經學家及西哲者。故漢代皓首窮經之學者,是經學家。魏晉學者之直抒名理,則是中國式之哲人。隋唐佛學家吉藏、智顗、玄奘、賢首、窺基動輒著數百卷大疏,是佛學家之有經學家風度者。禪宗之單刀直入,以語言文字,皆當機施設,即佛學家之有中國哲人風度者。唐代《十三經注疏》之重名物訓詁,是經學。宋明理學,重直求義理,而逕反諸心,即哲學。魏晉之名理、佛學之禪宗、與宋明之理學,皆重視思想主體之尊嚴,與思維之創發性,同於西方哲學之精神。而又能知名言之用,要在應人之需,答人之疑,須有所至而止。故立言不重卷帙之浩繁,以使自己所歷之思想,全客觀化於其中;而重在明顯此道。道顯而名言與思想歷程即皆可加以掃蕩。故無言愈多而道愈歧之害,亦免除人以名言為道之執著,與以著作之量之多,自矜矜人之好勝心。此則中國哲人之精神境界之高處,而使中國哲人之心,恆得保其虛靈明覺,而慧覺更趨高明,胸襟氣量,更空闊廣大者也。[!--empirenews.page--]
18.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不是西方學者特色?
(A)盡量發展理性、理智,唯以求真理為事
(B)著重對分門別類之事物,分析研究其所以然之理
(C)喜好奇立異,向偏僻處、人所不用心處、異於古人處用心
(D)即具體之事物,而探求其抽象之真理,其精神乃先淩駕於事物之上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8
統計:A(6),B(6),C(51),D(4),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