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鯨生鯨世》延伸閱讀鯨,曾經長達兩個世紀被人類滅絕式的大屠殺。不遠約二、三十年前,一個魚季光是在南極附近被捕殺的鯨就超過三萬七千頭。遠在十九世紀初即有停止屠殺鯨魚的意見被提出,但屠殺行為不曾稍停,一直到一九八八年,鯨的生存已出現明顯的滅絕危機,國際上各捕鯨國才勉強同意全面禁止商業性捕鯨,但假借「科學研究」之名繼續進行的屠殺仍時有所聞。臺灣海域上連路過的大型鯨都已經相當稀少,如黎明天空殘餘的微星。第一次看到「海翁」(討海人對大型鯨的統稱),尾扇舉在空中,像一朵巨大的黑色鬱金香高高舉在水面。搧打下去,很用力很故意的搧打水面。一次又一次,牠反覆著同樣的動作劇烈甩尾。另一次遠遠看到,也是孤獨的一頭,牠一路噴著水霧在傍晚時分。趕過去時,天色已暗,牠已隱身離去。再一次看到,牠腫脹翻倒漂浮在水面。遠遠海上,牠像一座孤島,屍肉堆疊的一座孤島。船隻駛近,空氣裡瀰漫濃濃腐臭味,牠側翻的肚皮上破了一個大洞,腸子脫出,順流綿延了數百公尺,像一條已經和海洋拉斷關係的臍帶,像一片斷了線的風箏。船隻繞著死鯨圈轉一周,我辨認出牠是一條喙鯨。像在觀看一具標本,像在觀察書頁裡的圖樣,那是沒有生命、沒有溫度的一場接觸。那是多大的遺憾,當我能夠從容靠近,牠只留下赤裸裸腐敗的軀殼。牠的生命已經和我們相去遙遠。我想起,為何牠們曾經上岸生活的祖先會再次選擇冰冷的海洋作為生存的領域?我回想起自己點點滴滴從海洋獲得的溫暖感覺,回想自己決定下海成為討海人的心路歷程,我恍然能夠理解,牠們的選擇和牠們深層的孤獨。──節錄改寫自廖鴻基〈漂流監獄‧鯨〉
27.( )請問作者與鯨相遇的三次經驗,有何共通點?
(A) 發現時機都是黎明時分。
(B) 與作者皆有密切的互動。
(C) 鯨的品種都是喙鯨。
(D) 鯨皆單獨出現,無伴相陪。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