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曾艾孝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他平常主要的工作是監督修橋鋪路、宣達政策、救災等。他的身分應是下列何者?
(A)保正
(B)教師
(C)警察
(D)憲兵
(A)保正
(B)教師
(C)警察
(D)憲兵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4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最高長官稱為什麼? (A)總統 (B)總督 (C)巡撫 (D)警察
- 【題組】比較甲乙兩種顯微鏡,請挑出填錯的地方: (A)(B)(C)(D)
- 以原住民的觀點研究臺灣歷史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荷蘭人協助平埔族發展文字系統─ ─新港文字 (B)日治時期原住民的小孩進入「蕃人公學校」學習 (C)原住民因為參與漢人的武裝抗日行動而
- 「我家犯法,鄰居亦難逃株連。」這是日治時期,除了警察制度外,另一項維持社會秩序的有力制度,也使得日治期間戶口普查甚為完整。上述應是下列哪種制度? (A)保甲制 (B)結首制 (C)九族制 (D)
- 有一首描寫日治時期某一事件的新詩:「兄弟們!來!來!來!和他們一拼!憑我們有這一身,我們有這雙腕,休怕他們毒氣、機關槍!休怕他飛機!爆裂彈!來!和他們一拼!」這個事件造成了何種影響? (A)導致
- 西元 1915 年,發生了具有宗教性質的抗日事件─ ─西來庵事件。此事件是由何人所領導? (A)羅福星 (B)莫那魯道 (C)劉永福 (D)余清芳
- 由於不滿日人占有臺灣,以致抗日行動層出不窮。下列抗日事件,依發生時間先後排列,何者正確?(甲)霧社事件(乙)苗栗事件(丙)西來庵事件。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 美玲為了做歷史報告,便上網查詢「唐景崧」、「藍地黃虎旗」、「劉永福」等人名。她的報告標題最有可能為何? (A)中法戰爭中的抗法英雄 (B)抗拒日軍的臺灣民主國 (C)臺灣抗荷事件 (D)勇敢對抗
- 【題組】使用顯微鏡(乙)觀察紙片上的 pqbd,視野中的畫面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 pqbd (B) bdpq (C) qpdb (D) dbqp
- 【題組】有關顯微鏡(甲)鏡頭的使用注意事項中,哪一項有誤?(A)4 倍的鏡頭是三種鏡頭中最短的 (B)甲的放大倍率有 60 倍、160 倍、900 倍三種(C)使用 60 倍鏡頭時,只能轉動②
內容推薦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對臺政策開始有了轉變,改派文官出任臺灣總督,並採行內地延長主義。上述「內地」是指哪裡? (A)中國大陸 (B)日本 (C)滿洲國 (D)臺灣本地
- 有一首歌曲《榮譽的軍伕》是日治時期日本為激發臺灣人「愛國」情操所改編的時代歌曲,其中部分的歌詞是「獻給天皇,我的生命;為了國家,不會憐惜……如要凋謝,必做櫻花;我的祖父,榮譽軍伕……。」這應該
- 日治時期,日本治臺的三大基礎方針為:(甲)武力鎮壓(乙)內地延長主義(丙)皇民化運動。以上順序為何?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 研究生阿欽想要了解日治時期臺灣風俗、法制習慣與原住民文化,在圖書館查詢資料時,發現許多日本學者所留下的紀錄。日治時期,日本人調查臺灣風俗習慣的原因為何? (A)欲完成一本「臺灣走透透」的旅遊書
-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配合殖民政策的需要,積極推動哪些經濟政策?(甲)調查人口與土地(乙)統一貨幣度量衡(丙)完成鐵路電氣化(丁)擴建港口 (A)甲乙丙 (B)甲乙丁 (C)乙丙丁(D)甲乙丙丁
- 臺灣歷史上重大的「交通建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清領時期,沈葆楨架設安平至旗後之間的電報線 (B)丁日昌在臺北設郵政總局,各要地設站 (C)劉銘傳開始在臺灣興築鐵路,通車範圍,可由基隆
- 力宏參加「橋仔頭文化工作室」的活動,參觀糖廠,解說員告訴大家:「這是臺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廠,此後臺灣製糖業篷勃發展,成為糖第 2 頁/共 4 頁業王國……。」製糖業成為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產業,
- 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其共同擁有的農業建設之一為何? (A)建立現代化糖業 (B)進行林野調查 (C)改良稻作 (D)興修水利
- 日治時期,哪項水利設施的興建,為嘉南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A)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B)嘉南大圳 (C)桃園大圳 (D)八堡圳
- 日治前期的臺灣物產,像「大甲帽」、「福爾摩沙茶」都馳名海外。而此時日本對臺灣的經濟政策口號為何? (A)農業南洋,工業臺灣 (B)南進政策 (C)工業日本,商業臺灣 (D)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 日本治臺之初,經濟政策採取「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方針,何以後期轉變為「農業南洋,工業臺灣」的發展策略? (A)擴大武力鎮壓動亂 (B)臺灣農業升級的衝擊 (C)為臺灣民眾的未來著想 (D)配
- 「二林事件」的發生是因為二林蔗農與林本源製糖會社爆發衝突所致,這是因為當時日本政府實施了什麼措施? (A)指定蔗農人數(B)指定原料採收區域 (C)指定會社雇用農工(D)指定糖廠監督蔗農
- 臺灣史上何時開始實施義務教育,規定學齡兒童皆須入學? (A)鄭氏治臺時期 (B)清領時期 (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時期
- 阿謙的爺爺是日據時代的人,一心夢想能在臺北帝國大學念書,可惜事與願違,只好將這個多年的心願寄託在阿謙身上,而今年大學指考他果然沒有辜負爺爺的期待,順利考上。阿謙今年將成為哪所大學的新鮮人? (
- 林秋子是日治時期即將進入中學的學生,為了將來能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她想報考的學校應是下列何者? (A)中央研究所 (B)臺北帝國大學 (C)高等女學校 (D)師範學校
- 1913 年,臺北縣「土城公學校」自板橋公學校獨立出來。就讀該校的學生多為何人? (A)日本人 (B)原住民 (C)臺灣人 (D)外國人
- 臺北帝國大學的設立目的為何? (A)滿足臺灣人繼續深造的心願 (B)大學為教育體制之一 (C)滿足在臺灣的日本人的升學需求 (D)地方建設的項目之一
- 下列有關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制度的描述何者正確? (A)臺灣人民和日人的教育機會平等(B)初等教育以私立學校為主 (C)中等教育重視實用原則 (D)蕃童教育修業期限為六年
- 臺灣早期以陰曆記日,並做為日常活動的依據。直到何時,才開始改用陽曆,推動星期制?(A)鄭氏治臺 (B)清領時期 (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在臺灣
- 根據下列哪些現象,可以看出日治時期,日人高唱「皇民化」只是一種手段,並非真正平等對待臺灣人?(甲)各種傳染病蔓延於臺灣各地(乙)半數議員仍由官方指定(丙)臺灣人當兵多做軍伕(丁)高等教育上日臺
- 彩華利用假日和父母去北投參觀「溫泉博物館」,得知當年殖民政府以七萬元日幣興蓋此一壯麗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當初興建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什麼? (A)守法觀念 (B)衛生觀念 (C)守時觀念 (D
- 臺灣經過日本五十年的統治,民眾在許多觀念上發生許多變化,其中未包含哪方面的改變?(A)審美觀 (B)時間觀 (C)守法觀 (D)家族觀
- 【題組】若使用顯微鏡(甲)看到視野下出現右邊(圖一)的狀況:微生物游走了,則應該如何移動玻片呢? (A)向甲移動 (B)向乙移動 (C)向丙移動 (D)向丁移動
- 附表為日治前後,臺灣地區的人口數變遷表。日本統治後半期,人口增加的因素為何? (A)打仗需要人力,政府鼓勵臺灣人多生育,以增產報國 (B)衛生習慣提升,糧食充裕,使得死亡率降低 (C)社會趨
- 新聞報導中常見臺灣的農民或工人因受到不公的對待,而組織團體向政府爭取權益,並進行罷工。上述情形最早出現於何時? (A)清領前期 (B)日治時期 (C)清領後期 (D)戰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