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如果地球毀滅了…我們往哪裡去?】 請閱讀本篇有關太陽系外行星的文章,完成第 47~50 題。 美國太空總署(NASA)設計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 2009年發射,它的任務是找尋環繞其他恆星的類地行星。除了找到系外行星(太陽系外的行星),還有另外一個人類更關心的事:適不適合居住?我們對「適居帶(habitable zone)」的想像,其實仍奠基在地球的條件之上,所以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行星表面必須維持有液態水
因此這個類地行星距離它的母恆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一方面是為了有適宜的溫度,另外一方面,剛好不會太熱或太冷的距離,行星表面才有可能有液態水,而不是水蒸氣或是冰。聽起來條件嚴苛,但其實這條帶要取決於恆星的大小和能量輸出。對於比較小的恆星,適居帶可能會像是圍著火爐烤棉花糖一樣靠近。但對於巨大且炙熱的恆星,這條帶就必須退到安全距離外。
有方程式可以計算適居帶和恆星之間的距離,但儘管有公式,適居帶仍然要依星系而制宜,也不是在適居帶上的行星都能適居。 
另外一個要維持表面有液態水的條件是行星質量。質量跟重力有關,地球的質量剛剛好,不會小到重力太微弱而無法抓住大氣,讓氣壓太低而水無法存在於行星表面;同時也不會重力大到讓氣壓過高,以至於液態水無法形成。
但關於適居帶也有些批評,認為太過地球本位主義,自會有出路的生命搞不好在其他看似嚴苛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其實在地球也不乏一些極端的例子,像是地表下十公里,極高溫或是厭氧環境都還是有生物。) 文章節選自:泛科學 Pan Sci 網站─Kepler-452b 真的是「地球 2.0」?(2015)5d3f9d28050e9.jpg

47. 我們在尋求位在適居帶的行星時,主要是參考哪顆星球?
(A)太陽
(B)地球
(C)木星
(D)冥王星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