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日月潭是臺灣著名的旅遊景點,除了觀光外,還兼具水庫及發電的功能。日治時期,總督府在此設立水力發電所,當時是為因應何種經濟政策而興建?
(A)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工業南洋,農業臺灣
(D)工業臺灣,農業日本。
(A)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工業南洋,農業臺灣
(D)工業臺灣,農業日本。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臺灣糖業博物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臺所創設的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廠。如果想要實地參觀這座博物館,應前往下列何處? (A)台南 (B)台北 (C)臺中 (D)高雄。
- 臺灣原住民歷經不同的統治者,逐漸流失自己原有的土地及文化。關於日治時期原住民生活空間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原住民的土地被漢人收購 (B)總督府將大量漢人遷至山區 (C)原
- 西元1897年,日本政府公布《臺灣銀行法》,並於1899年設立臺灣第一家銀行,作為日本統治的主要官方金融機關。當時的第一家銀行是下列哪間銀行的前身? (A)兆豐銀行 (B)土地銀行 (C)臺灣
- 有一本記錄臺灣史的書籍,書中記載:「臺灣在西元1935年之後,輕工業的生產指數快速增加。」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 (B)縱貫鐵路的完成 (C)日
- 小夫搭乘時光機回到日治時期的臺灣,打算體驗當時的生活,他不可能有下列哪種經歷? (A)打電報給日本的爸爸 (B)吃到美味的蓬萊米 (C)使用統一的貨幣購物 (D)參觀臺中港擴建工程。
- 有一首敘述某位人物的詩,其內容如下:「建壩艱難不計工,嘉南農戶沐深功。為懷當日技師苦,千古烏山像鑄銅。」從詩中的內容判斷,這位人物應是下列何者? (A)曹興 (B)施世榜 (C)張達京 (D)八田
- 日治時期,在臺灣總督府的積極推動下,製糖業快速發展,並獲得「糖業王國」的稱號。關於當時期臺灣製糖業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當時仍採用古法製糖 (B)蔗園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 (C)設置糖業試驗
-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推動下列哪項措施,導致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受到剝奪與壓縮? (A)戶口調查 (B)統一貨幣 (C) 專賣制度 (D)土地與林野調查。
- 臺灣有許多歷史建築,見證臺灣一路走來的軌跡,下列現今的建築物中,哪一棟為日治時期所留下的代表性歷史建築? (A)國史館本部 (B)赤崁樓 (C)億載金城 (D)自由廣場。
- 二次大戰後期,總督府在臺灣徵調部分自願原住民,組織「高砂義勇隊」,,為日本帝國效力,並利用原住民對叢林氣候、地形的熟悉,派遣他們到何處作戰? (A)東南亞 (B)非洲 (C)美洲 (D)南洋。
內容推薦
- 附圖敘述一位日治時期蔗農的感嘆。這位農民所感嘆的事情為何? (A)蔗農不能自由買賣,被糖廠剝削 (B)蔗糖價格暴跌 (C)產量過多,外銷市場乏人問津 (D)甘蔗種植面積太小。
- 戶口調查是管理國家的重要措施之一,除了可以觀察境內人口數量的變化外,還可以藉由分析各項資料,進一步制定相關政策。臺灣最早是在何時進行第一次戶口調查? (A)大航海時代 (B)清帝國時期 (C)日
- 台灣總督府曾推廣國語家庭政策,鼓勵臺人說國語(日語)、改日本姓名、參拜神社等。這是實施下列哪個政策的內容? (A)皇民化運動 (B)理蕃政策 (C)保甲制度 (D)工業台灣。
- 清廷在「戰爭」失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內容包括割讓臺灣及澎湖等地。臺灣官紳為了阻止日本接收,成立臺灣民主國。上文中的「戰爭」所指為何? (A)一次世界大戰 (B)甲午戰爭 (C)中法戰爭
- 附圖是西元1896年到1906年間臺灣的財政收入圖。從圖中可發現臺灣財政收入逐年增加,財政狀況的改善可能與下列哪個政策有密切關係? (A)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B)實施土地與原野調查 (C)推行
- 西元1936年,總督府成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也積極推動工業發展。當時總督府一連串的政策推動,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為了宣導耕種優良稻種 (B)解決臺灣南北往來不便的問題 (C)建設臺灣
-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進行多項基礎建設和經濟建設,其中包括下列的哪些項目?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戊 (C)乙丙丁戊 (D)甲丙丁戊。
- 成光要上臺報告歷史人物「丘逢甲」,下列哪項內容最可能出現在成光的報告中? (A)他是從事農業改良的專家 (B)他是台灣民主國的義軍統領 (C)他是興建水利工程的工程師 (D)他是日治時期的台灣總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推行許多基礎建設工作,包括戶口、土地、林野調查等,而當時進行這些調查的主要目的為何? (A)拓展臺灣對外貿易 (B)建立殖民統治的基礎 (C)建設臺灣為工業重鎮 (D)提供臺
- 附圖為某位知識分子在事件發生後,於日記中寫下的內容,表達出他心中的悲憤與不滿。由內容判斷,此知識分子最有可能經歷哪個事件? (A)中日簽了馬關條約 (B)中法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霧社
- 日治時期,總督府將特定的商品列為專賣,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些特定的商品應為下列何者? (A)鴉片、樟腦 (B)鴉片、茶葉 (C)樟腦、絲綢 (D)絲綢、茶葉。
- 芳汝從圖書館借<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一書,此書對於日本在臺的基礎建設有完整的介紹。依此判斷,芳汝在書中應可看到下列何項敘述?(A)整建基隆港和高雄港為貨物進出門戶(B)建造八堡圳以擴大甘蔗和稻米
- 花蓮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在日治時期原為臺灣東部地區重要的林場,當時由官方負責管理,授權給民間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與臺灣興業株式會社進行伐木,而伐木事業的興盛,吸引許多人遷入,形成聚落。上文所述
- 1930年代以來,總督府將經濟政策調整為「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此次調整經濟政策的原因為何?(A)加速台灣工業發展,可吸引外國投資(B)把台灣當作進軍南洋的跳板(C)台灣農業遭遇困境,所以轉向工
- 【題組】上述事件的導火線是總督府壓迫原 住民族,其壓迫的行為不包括下列何者? (A) 徵調原住民前往南洋作戰 (B)掠奪山林資源 (C)負擔沉重勞役 (D)受到「蕃地」警察的欺凌。
- 【題組】該紀念碑應設置於附圖中的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 【題組】關於上述資料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資料丙是總督府交通建設的重點工作 (B)資料乙與「工業台灣,農業南洋」的政策有關 (C)資料甲與「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有關 (D)資料
- 李老師在上數學時,先複習、再呈現新的題型,然後講解新題型的解題方法。最後,再出題目讓學生練習解題。李老師運用下列何種教學方法?(A)直接教學 (B)定錨教學 (C)啟發式教學 (D)問題導向學習
- 0自乾隆年間起,此處為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因西方國家對中國物品需求大增,使得此地國際知名度提高,外商雲集,可與北京、倫敦相提並論。請問:此都市位於圖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
- 0清中期後,外國勢力入侵,清廷多次戰敗並割地賠款,其中,俄國趁清廷對外戰爭之際脅迫中國簽下條約,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得中國廣大土地。請問:下列何者就是喪失領土最多給俄國的條約? (A)南京條約 (B)
- 0英國使節團兩次出使中國皆告失敗,多年後,英國政府為使中國同意其要求,改採什麼策略? (A)與中國斷絕一切外交商業往來 (B)三度派遣使節來華,進行協商 (C)對中國稱臣,以換取平等貿易 (D)出
- 0貝貝的歷史期末報告,特別蒐集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資料,同文館的照片,以及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艦隊。依此判斷,她要寫的主題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太平天國 (B)自強運動 (C)甲午戰
- 0米奇整理中國近代史的檔案時,發現清末有一件法案判決的報導,如下表,根據內容判斷,此審判「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何時? (A)鴉片戰爭後 (B)英法聯軍後 (C)中法戰爭後 (D)甲午戰爭後
- 0喬治上台介紹某位清末歷史人物,其中有兩段敘述如下:一.當時他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聽到巨變後,他聯合舉人上書,要求改革變法。 二.他得到皇帝支持,推動改革,卻因守舊派反對,最終失敗,流亡海外。 根
- 0清末劉銘傳被派遣來臺防守,與法軍在基隆、淡水一帶展開激烈的炮戰,最後成功擊退法軍,也因此使清廷更加重視臺灣。請問:這場戰爭的影響使英國趁機奪取滿清哪一藩屬? (A)香港 (B)九龍司 (C)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