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37–39 題
     貧富差距、階級或族群不平等,是影響「社會脆弱性」最重要因素。如:中上階級的資訊能力通常較強;富裕的社區,才足以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或防災避難設施;另外,中上階級通常具有較便利的交通工具、較堅固安全的居住環境……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受災風險的分布。
     社會脆弱性研究,常將脆弱性區分為大、小兩個層次:小層次為「個體、家庭」的脆弱性研究,探討個人的階級、族群、性別身分,如何影響受難風險分布;「社區、國家」的大層次研究,則討論社區與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貧富差距、行政能力、醫療與社會福利、住宅政策等因素,如何影響居民的受災風險。每個社會都具有各自特殊的脈絡與文化因素,必須先完成「個體層次」的風險分析,才能梳理特定社會的脆弱性因素及其受影響程度。若貿然進行地理空間或加總層次的推論,易犯以全概偏的區位謬誤。
     根據以上社會脆弱性問題的分析,學者提醒,政府、學界可依各鄉鎮的中低收入戶、老年人口、原住民與工農階級人口、不完整家庭的比例、城鄉行政區等特徵,建構臺灣本土的社會脆弱性指標,並結合各種天災的 GIS 地理資訊,估計臺灣最易受災的鄉鎮社區。以改善高風險社區內的「社會階層不平等」狀況為長期防災目標,短期則至少要加強這些社區的防災教育與準備。________ ,與其於災後宣揚無私的大愛情懷,不如在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更是真的救人一命。( 改寫自〈貧富差距下的社會脆弱性:災難社會學〉)

37. 依據上文,判斷下列選項的敘述,何者不符合作者的觀點?
(A) 除了城鄉之外,工作階級和貧富差距,也是造成受災風險不均的重要原因
(B) 將社會脆弱性指標與地理資訊系統相結合,可有效掌握最可能的受災區域
(C) 個人及家庭脆弱風險的評估應先於社區醫療資源的分析,以避免區位謬誤
(D) 各級單位應以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及災害避難設施,作為國家長期防災目標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