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7. 求
之值?
(A) 1/2
(B) -1/2
(C)1
(D)-1

(A) 1/2
(B) -1/2
(C)1
(D)-1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困難0.355932
統計:A(21),B(18),C(5),D(4),E(0)
內容推薦
- 針型噴油嘴的特點為 (A)貫穿距離遠,霧化程度差(B)貫穿距離近,霧化程度良好(C)貫穿距離近,霧化程度差(D)貫穿距離與霧化程度隨引擎轉速而定。
- 比較分油盤式與直列式噴射泵之外型,分油盤式噴射泵具有下列那項優點? (A)體積小(B)可用本身之柴油潤滑機件(C)體積大(D)無雜聲。
- 柴油中若含硫量過高時,會產生 (A)柱塞及噴油嘴潤滑不良(B)噴射不良(C)燃油系中有氣泡(D)腐蝕機件。
- 引擎冷卻系統約耗全部熱能的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
- 下列何者為複級機油(A)SAE 10(B)SAE 15W-50(C)SAE 90(D)2 號油脂。
- 夏天一般柴油引擎應選用何種號的機油(A)SAE 10(B)SAE 20(C)SAE 40(D)SAE 90。
- 裝用壓力水箱蓋的目的是 (A)減少活動機件摩擦阻力(B)提高冷卻水沸點(C)可使用黏度較大的機油(D)使引擎起動容易。
- 變速箱輸出軸轉速的變化來自 (A)引擎扭力大小(B)變速比(C)負載大小(D)引擎排氣量。
- 差速器產生作用時機是當車輛在 (A)直行時(B)轉彎時(C)倒退時(D)加速時。
- 彈簧式離合器壓板彈簧張力不均時 (A)應更換離合器總成(B)可繼續使用(C)不影響動力傳遞(D)應立即調整彈簧張力。
內容推薦
- 提高柴油噴油嘴噴油壓力的方式為 (A)墊片調整(B)更換噴嘴(C)調整汽門(D)油管直徑增大。
- 液壓馬達可用來 (A)驅動鏈輪(B)驅動引擎(C)驅動液壓缸(D)驅動液壓泵。
- 推土機液壓變速箱在每一檔應有幾組離合器接合? (A)一組(B)二組(C)三組(D)四組。
- 主離合器依散熱方法分為 (A)氣冷式(B)油冷式(C)水冷式(D)氣冷式或油冷式。
- BOSCH(波細)噴射泵中的油泵柱塞上直槽離開柱塞筒回油孔愈遠,其噴油量 (A)無關係(B)愈小(C)在熄火位置(D)愈大。
- BOSCH(波細)噴射泵的正時裝置是採用 (A)離心式(B)液壓式(C)電動式(D)真空式。
- 柴油引擎的壓縮比較汽油引擎高的原因之一為 (A)壓縮行程較長(B)柴油的密封性較良(C)燃料特性不同(D)汽油引擎轉速較高。
- BOSCH(波細)噴射泵凸輪軸轉速與引擎凸輪軸轉速比為 (A)1:1(B)1:2(C)2:1(D)4:1。
- BOSCH(波細)分油盤式高壓噴射泵產生高壓的位置在 (A)分油之前(B)分油之後(C)噴油嘴的總成內(D)噴油嘴的針孔室。
- 柴油的著火性以下列那種方式表示? (A)辛烷值(B)十六烷值(C)百分比(D)PPM。
- 引擎冷卻液長期使用不更換會造成 (A)缸套腐蝕(B)降低引擎容積效率(C)降低引擎馬力(D)排放黑煙。
- 柴油引擎燃料燃燒過程中,又可稱為控制燃燒時期者係為 (A)著火延遲時期(B)火焰散佈時期(C)直接燃燒時期(D)後燃時期。
- 差速器作用時,內側輪與外側輪轉速的比較為 (A)內側輪比外側輪快(B)外側輪比內側輪快(C)內外側輪轉速相同(D)視型式而定。
- 複式高壓噴射泵的輸出壓力為 (A)不可調整(B)用螺絲來調整(C)用增減墊片來調整(D)調整供油泵。
- 為求汽門與汽門座的磨損平均,汽門在上下啟閉時,本身應保持 (A)不旋轉(B)稍微旋轉(C)快速旋轉(D)跳動。
- 差速器的二個邊齒輪轉數不相等時 (A)產生差速作用(B)不產生差速作用(C)車輪靜止不動(D)產生剎車作用。9
- 引擎轉速為 1500RPM 而被動葉輪轉速為 600RPM 時,此時滑差為 (A)40%(B)50%(C)60%(D)70%。
- 驅動履帶運動的是 (A)鏈輪(B)惰輪(C)滾輪(D)吊輪。
- 下列何者不是表示引擎出力大小單位 (A)HP(B)PS(C)KPa(D)KW。
- 柴油引擎燃料燃燒的方式與汽油引擎不同,對於柴油噴射時間的提前是 (A)轉速快提前多(B)轉速慢提前多(C)無論快慢都不提前(D)與轉速無關。
- 齒輪間隙及接觸面調整不適當時 (A)影響齒輪使用壽命(B)不影響使用壽命(C)增加齒輪壽命(D)對齒輪無關。
- 點火順序 1-3-4-2 之直列式引擎,當第 3 缸為動力行程時,則第 4 缸應為 (A)進氣行程(B)壓縮行程(C)動力行程(D)排氣行程。
- 柴油引擎噴射泵的高壓油管與每缸噴油器距離 (A)相同(B)不同(C)視噴射泵而定(D)視每缸噴油器距離而定。
- 推土機轉向離合器於分離位置時,離合器彈簧作用情形是 (A)伸張(B)壓縮(C)不變(D)拉長。
- 重型車輛的後軸總成,多採用 (A)全浮式(B)半浮式(C)3/4浮式 (D)固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