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二
      阿茲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年癡呆症,是一種由於蛋白質在大腦皮質沈積而造成腦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多為 65 歲以上老人,會漸漸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言和情緒障礙的症狀。
     19 世紀早期,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類的大腦皮質有時會出現圓形的斑塊,並觀察出它是由神經纖維所組成。 1853 年,德國病理學家菲爾克( Virchow)稱這些腦部沈積物為類澱粉沈積。 1984 年,格林納( Glenner)和翁( Wong)首先由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腦膜血管中分離出類澱粉沈積。不久,馬士德( Masters)和貝倫索( Beyrenther)等人也由老化斑塊核心中分離出類澱粉沈積,兩者的分子量及胺基酸組成相同。但亞伯拉罕( Abraham)和 塞 克( Selkoe)等 人 發 現,僅成熟老化斑塊中的類澱粉沈積有 經過化學修飾。1987 年初,合成這種蛋白質的互補 DNA( complementary DNA,簡稱 cDNA)被分離出來,顯示含有 42個 胺 基 酸 的 β 型 類 澱 粉 沈 積 蛋 白 只 是 完 整 前 驅 蛋 白( 含 695 個 胺 基 酸 )的 一 小 段。當 前 驅 蛋白在特定位置被蛋白酶切割後,會產生介於 39 ~ 43 個胺基酸的胜肽片段,長度愈長的,愈容易產生堆積。此β型類澱粉沈積,在老年癡呆症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40. 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是因為中樞神經的哪一部位受損? (單 選 )
(A)大 腦
(B)小 腦
(C)延 腦
(D)中 腦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