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清末外交局勢緊張,朝臣上奏表達對時局的看法。有人認為:「倭(日本)之強,非俄所願,倭之擾我東三省,尤為俄所忌。」也有人建議:「平日預訂密約,有戰爭時,凡兵餉軍火可以互相援助。」這種想法具體實行後,有那點直接的影響?
(A)俄國在中國境內修築鐵路,勢力達到海參崴
(B)日本先發制人,與俄國訂立秘密協定及條約
(C)美國總統提出和平計畫,主張廢除秘密外交
(D)中國為求免禍,開放東北,引進美、英勢力
(A)俄國在中國境內修築鐵路,勢力達到海參崴
(B)日本先發制人,與俄國訂立秘密協定及條約
(C)美國總統提出和平計畫,主張廢除秘密外交
(D)中國為求免禍,開放東北,引進美、英勢力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
統計:A(18),B(7),C(0),D(5),E(0)
內容推薦
- 有位政治人物自小對其本國事物陌生,也不了解共和體制。他利用時機參與政治,當選總統後,修改憲法,變更國體為帝制。接著發動對外戰爭,造成國家的莫大災難。這位政治人物是:(A)袁世凱 (B)拿破崙三世 (C
- 一個國家外債過多,財政結構不健全時,常會有貨幣貶值的危機,最近南韓就面臨這樣的風暴。表一是1914年到1923年之間,某一銀行對其本國貨幣與某外國貨幣的匯率所做的統計。請問﹕這是那兩種貨幣的匯率?(A
- 歷史上異族入侵時,有時因其自身無法有效統治,就以成立傀儡政權為過渡方式,企圖達到統治的目的。下列那些屬於此類?(A)劉豫稱帝國號「齊」 (B)朮赤受封「欽察汗國」(C)吳三桂稱帝國號「周」 (D)溥儀
- 我們習稱的「英國」,其正式國名是「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係由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與威爾斯等漸次聯合而成。請問:英格蘭與蘇格蘭何時起「正式合併」?(A)十三世紀初,英格
- 某份國際條約規定:「一、中華民國及日本國為永久維持兩國間善鄰友好之關係,應互相尊重其主權及領土,並於各方面講求互相敦睦之方法。二、中華民國及日本國為建設大東亞,並確保其安定起見,應互相緊密協力,盡量援
- 有一篇描述社會風氣的作品提到:「那段時間,人們無分貴賤,都愛穿胡人的服裝,婦女化妝也效法胡人,衣服的樣式一改傳統,襟袖窄小,有識之士對戎俗的流行深不以為然。」請問﹕作者是在那一個時期描述那一個時代的社
- 五胡亂華的局面,自匈奴劉氏起兵稱帝後全面擴大。下列有關劉氏的活動,那些是正確的?(A)居住在今山西境內,是南匈奴的後裔(B)早在起兵以前,就已成為西晉的困擾(C)惠帝時有人主張將之遷徙,以免生變(D)
- 有一位作家描述他的親身經歷:「我到一家咖啡店,看了窗前的價目表,點一客咖啡。一個小時之後,當我要付帳時,價錢竟然漲了一倍。……許多專業人士包括律師在內,都比較喜歡接受食物做為酬勞。理髮要兩個雞蛋,修手
- 「這一段盛世長達一百三十多年,在平定封建諸侯的叛亂後,內部的統治愈見鞏固;對西北諸部多次用兵,將今日的蒙古、新疆、西藏納入版圖。君主的權力達於極盛。但在輝煌的表象下,有一股嚴厲的政風。政府雖然表面上大
- 上歷史課時,老師比較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史學:「魏晉南北朝的史書在體例上雖然沿襲兩漢,在數量上卻比兩漢時期多出許多。此一變化與一項工藝技術的發達有關。」老師所說的「工藝技術」是指什麼?(A)簡帛的使用
內容推薦
- 十八世紀中葉以降,歐洲發生工業革命,社會經濟結構改變,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下列那些人主張用社會主義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A)李士特 (B)聖西門 (C)李嘉圖 (D)歐文 (E)白朗BDE
- 美國建國以來,在國際政治上許多人主張不要涉入外國爭端,以免引起國際糾紛,可稱為孤立主義。下列那些人就有這種主張?(A)華盛頓 (B)傑佛遜 (C)門羅 (D)威爾遜 (E)哈定
- 漢武帝採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但儒家以外的學說並未消失。西漢一代,儒學以外,統治者採行的學說還有那幾家?(A)黃老 (B)墨家 (C)法家 (D)名家 (E)陰陽家
- 春秋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當時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向為何?(A)各國平民崛起,向貴族爭權力(B)封建制度崩潰,列國各自獨立(C)諸夏戎狄相爭,中原文化面臨危機(D)穩定中原秩序成為若干霸者的號召(E)
- 要了解歷史上某一種制度,可以查相關時期的正史或討論典章制度的書籍。如果我們要研究均田制,可以查看下列那些書籍?(A)晉書 (B)魏書 (C)唐書 (D)史通 (E)文獻通考BCE
- 漢武帝與王莽都曾擴大政府對經濟事務的控制,但其時代環境、實施動機和政策內容各有異同。下列比較何者正確?(A)兩個時期的社會都出現了貧富不均的現象(B)漢武帝復古思想較深,王莽財政動機較強(C)漢武帝偏
- 歷史課中,幾位學生討論到商代與周代的一些問題。甲生說:「商與周在王位繼承上很不相同,商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繼位;周是嫡長子不在,則由庶長子繼位。」乙生說:「商代屢次遷都,表示他們還是游牧社會;周代貿易發
- 中國歷史上,皇帝往往將土地封給宗室或子弟,賜與王號,實施局部的封建制度。各封王在其國內可以享有稅收、建軍的特權,形成對中央政府的挑戰。這種措施有時也可能挑起衝突,引發亂事。下列那些亂事與上述情形有關?
- 在西方歷史上,議會往往扮演監督的角色,政府開徵稅收,必須先獲得議會的同意,否則會遭到人民的反抗。下列議會的召開,那些與徵稅有直接關聯?(A)1215年英王約翰召開的貴族會議(B)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
- 清康熙年間,陝西有位地方官王穆,在任內遇見一位西洋人,這位西洋人向他講述了一些他聞所未聞之事。王穆因而寫了一首「贈大西洋進士」的長詩。就其時代背景而論,這位「大西洋進士」很可能是一位:(A)傳教士 (
- 一位歷史學者指出,某一時期中原地區的社會風氣是:「既無傳統的無形拘束,亦無法律的明文制裁,許多人對天下,對自己都感到絕望,對未來也失去了信心,已經形成一種擺脫名教,而自名為通達的風氣。」這應該是指那一
- 在下列音樂術語中,何者與「力度」有關?(A)presto (B)allargando (C)animato (D)sotto voce
- 十九世紀以後,中南美洲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有關中南美洲獨立運動的背景,下列分析那些正確?(A)殖民活動將西歐文明帶入中南美洲,有利文化的發展,深受土著的歡迎(B)殖民主義者實施高壓統治,人民沒有機會
- 「愛國女子團」是某個時期台灣常見的地方組織,其活動包括︰籌辦有關皇后生日、陸海軍節等慶典,清掃神社,慰問戰爭遺族及傷殘軍人,參加愛國婦人會活動等。根據歷史知識判斷,這個組織活躍的時間應在何時﹖(A)劉
- 魏源曾應林則徐之請,編纂《海國圖志》,是一部關於世界地理、歷史及西方政教國情的總集。魏源在書中最嚮往某國政治制度,提及這個國家「二十七部(州)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
- 有一種學說,認為人類不但沒有深厚的情感,更缺乏遠大的見識,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只能感化七十二人,但魯哀公一般的庸君卻能號令一國。所以,尊君專制是唯一治民的方法。這一說法應怎樣解讀?(A)其理論的根據在於反
- 開標後發現不同投標廠商間之投標文件內容有重大異常關聯者,例如:廠商之投標文件內容 由同一人或同一廠商繕寫或備具者;押標金由同一人或同一廠商繳納或申請退還者,機關應不決標 予該等廠商。(A)O (B)X
- 在討論清代台灣的對外貿易時,老師指出:「英國幾家貿易公司對台灣的米、茶及糖等產品有很大的興趣,先是透過郊商(中國資本的商社)購買,到1860年以後,開始在台灣設立代表,進行直接貿易。」對這種轉變,下列
- 傳統中國為一農業社會,人民依賴土地生活,與土地關係密切。在中國歷史上,土地所有權與土地利用經歷多次變化,對各時代的農民生活影響甚大。下列敘述那些正確?(A)西周時代土地為貴族所有,農民耕種所得交給貴族
- 張三在構思一部電影劇本,故事是描寫近代以來中國工業遭洋人控制的情況。劇中,一位鄉下青年到大城市謀生,看到洋人的工廠林立,中國人的工廠日減,最後,他進入一家洋人開設的工廠工作。這個故事的場景應該安排在何
- 鴉片戰爭並非中英第一次外交衝突。歷史學家記載英國商人在明朝末年來華貿易的經過︰「威得爾上尉率領四大船二小船來華,直向虎門駛進,對中國官吏的反對,置之不理,雙方於是備戰。」戰爭結果是︰「兵丁儘逃,英兵上
- 有關中國歷史上賦役制度的演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從繳納實物為主,轉變為繳納錢幣為主;力役逐漸折價為錢,最後併入田賦中,田賦逐漸成為人民主要的賦稅負擔(B)從繳納錢幣為主,轉變為繳納實物為主;力役
- 一位農家出身的政治人物,因工作努力,獲得拔擢,逐漸主導政治發展。他主張改革與開放,對內推行民主,對外主張和平。但因國內經濟惡化,人民對他產生懷疑,保守派乘機發動政變,迫使他去職。這位政治人物是誰?(A
- 博物館的解說員對一群參觀商朝文物的遊客說:「這些是殷墟出土的龜甲,我們可自其中獲得許多有關商代歷史的知識。」他指的知識包括那些?(A)商人當時使用的文字已經發展成熟 (B)史書中有關商代世系記載大體可
- 西漢中央政府推行的「推恩眾建」政策,其主要內容為何?(A)朝廷為優待諸侯子孫而設,凡諸侯之眾子皆可承襲爵位,朝廷並予更多的封地(B)中央政府為削弱諸侯國,允許諸侯眾子承襲爵位,分得土地,使諸侯國土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