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昨晚夢到她了,已經很久沒有入夢來的母親,用如往常一樣的神情和語氣,和我說著話,雖然醒來時,已經忘記夢中到底聊了些什麼,但,仍然讓我在醒來後,仍無時無刻溫習著這種有媽媽的感覺。佛家常說:「生死事大」,十九歲的我,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失去至親,或許這是我要比一般人較早開始思索生死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是如燭火般燃燒殆盡?是靈魂的昇華?還是如佛教所言重新進入輪迴轉世之中?多年後,當自己也擔負起母親的角色,和孩子描述著「天上阿嬤」的樣貌時,孩子問了句:「媽媽,那你以後上天堂,還會遇見阿嬤嗎?」雖然我一直懷抱著期望,但我與摯愛的母親真的仍有再見面的一天嗎?思索多年的我,卻仍然沒有答案。每天有許多嬰兒在世上出生,同時也有許多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如同我這十幾年來魂牽夢縈的母親,離開之後,究竟到了哪裡呢? 猶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的存在價值,與其執著於壽命長短,不妨決定於其在世間的貢獻。聖賢已逝,但箴語猶存,中外各代的名家創作百花齊放,在文學、美術、音樂、科學各領域,一直帶給後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力,可謂雖死猶生。如果每一個生命體,都可以發揮自己潛在的智慧與能力去利益眾生,使世界能因此而更加美好,其價值的建立,絕不會只侷限在一期生命的生死框架中。經過數十年之後,雖然心中一直有著遺憾,但回首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彷彿有母親相伴,仍然無比地踏實而堅定。她雖去得較早,但在世時致力發散智慧與慈悲的光輝,如同人間的一點星火,燎原出人間許多的溫暖與希望,有如恆河中的一粒泡沫,雖然稍縱即逝,仍踏實地為我構築了源遠流長的生命之河。題目卷 第5頁 / 共5頁5無論是在子女心上所烙下的人格印記,或是二十八年來,她曾經諄諄教誨的眾多莘莘學子身上所留下的正念,都讓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母親的言行身影處處可見。轉念之後,讓我從此能用更深澈、更宏觀的眼光來看待存有,雖然我至今仍無宗教信仰,但這一種影響力,應該就是佛教所言之「法身猶存」吧!有一首著名的西洋樂曲「淚灑天堂」(Eric Clapton - Tears in heaven) ,是一位痛失五歲愛子的父親所作,這是一首我已經唱了很多年的歌,一直是它,陪我度過這些年的母親節。歌詞中對於將來是否能在天堂重逢,而就算相遇,彼此是否能認得出對方,種種迷惘而不知所措的心情躍然紙上。因為不可預見的前方仍是未知數,更遑論該如何跨越生死的藩籬,且奢求能接續起往日的天倫之樂?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須從悲傷中站起,找到繼續走下去的方法,努力地活出自我的價值,並期許跨越障礙後,未來將會是一片祥和。我至今雖仍放不下「重遇」的夢想,但已經比較能有情而無傷地去珍惜懷念有母親相伴的那一段歲月,也經由遭逢巨變的滄桑,將年輕時的執著,逐漸轉化為接受生命,珍愛當下。讓該來的來,也讓該去的去,平常地活在此刻的真實裡,做個喜悅的人,利益眾生。正如泰戈爾所言:「讓生命美如夏花,讓死亡麗如秋葉。」 ,期許自己能歡喜地迎接生命中新的事物,也能好好珍惜每一個因緣和合的相聚,來去自在,灑脫自然。
1. 根據文章內容,作者在經歷母喪至今數十年,以下說明何者較貼近文意?
(A)一直處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之中無法自拔
(B)想藉由中外各代的文學、音樂、美術的名家作品療傷,但成效不大
(C)作者的母親創作了「淚灑天堂」一曲,對作者影響極大
(D)從盼望有朝一日可與母親重聚,轉而珍惜所有,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