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5. V 型槽無墊板對接,如間隙預留 2 公厘,為得良好之滲透,第一道使用之電銲條直徑為
(A)3.2
(B)4.0
(C)5.0
(D)6.0 公厘最佳
(A)3.2
(B)4.0
(C)5.0
(D)6.0 公厘最佳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沃斯田鐵系不銹鋼的敏化原因是 (A)碳化鉻析出 (B)麻田散鐵變化 (C)初析肥粒鐵 (D)銲道氫含量過多 。
- 增加沃斯田鐵系不銹鋼銲道內肥粒鐵量之元素為 (A)碳 (B)鎳 (C)錳 (D)鉻 。
- 下列違反電銲條銲藥作用的是 (A)穩定電弧 (B)加速銲道冷卻 (C)產生銲渣 (D)添加合金所需元素 。
- 銲藥經電弧燃燒之後稱為 (A)銲劑 (B)熔渣 (C)塗料 (D)銲淚 。
- 直徑 4 公厘的銲條相當於英制 (A)3/32 吋 (B)1/8 吋 (C)5/32 吋 (D)3/16 吋 。
- 一般手工電銲是屬於 (A)熔銲法 (B)鑞銲法 (C)壓銲法 (D)銅銲法 。
- 下列銲接法中銲接溫度最高的是 (A)熔銲 (B)壓銲 (C)鑞銲 (D)氣銲 。
- 使用氬氣鎢極銲法(TIG 銲法)較一般手工銲接速度 (A)慢 (B)快 (C)相同 (D)不一定 。
- 母材靠熔化而接合的方法稱為 (A)鑞銲 (B)熔接 (C)壓接 (D)鉚接 。
- CO2 半自動電銲法用於 (A)鈦金屬 (B)鋁金屬 (C)銅金屬 (D)碳鋼 。
內容推薦
- 低氫系電銲條乾燥至 300~400℃後置於保溫爐中保持的溫度約為 (A)30~60(B)60~100 (C)100~150 (D)150~200 ℃。
- 下列電銲條中乾燥溫度較高的是 CNS (A)E4319 (B)E4303 (C)E4311 (D)E4916 。
- CNS E4311 電銲條使用前的乾燥溫度一般為 (A)20~50 (B)50~80 (C)150~200 (D)300~400 ℃。
- 低氫系電銲條吸濕性強,留置現場不宜超過 (A)4 (B)6 (C)8 (D)10 小時。
- 一般軟鋼電銲條乾燥的目的是 (A)防止生銹 (B)消除濕氣 (C)可減少銲蝕 (D)防止銲藥脫落 。
- CNS E4916 為高張力鋼電銲條,乾燥溫度為 (A)50~100 (B)100~150 (C)150~250 (D)300~400 ℃。
- 使用前應以 300℃溫度乾燥一小時之電銲條是 (A)高纖維系 (B)鈦鐵礦系 (C)低氫系 (D)石灰氧化鈦系 。
- 電銲條 CNS E4313 乾燥之溫度為 (A)20~50 (B)70~100 (C)200~300 (D)300~400 ℃。
- 電銲條 CNS E4916 乾燥之溫度為 (A)50~70 (B)70~100 (C)200~300 (D)300~400 ℃。
- CNS E4313 電銲條乾燥之適當時間是 (A)5~10 分 (B)10~20 分 (C)30~60 分(D)1~2 小時 。
- 鎢的熔點約為 (A)1080℃ (B)1540℃ (C)2080℃ (D)3410℃ 。
- 鐵的熔點約為 (A)1080℃ (B)1540℃ (C)2080℃ (D)3410℃ 。
- 碳鋼的 A1 變態溫度為 (A)523℃ (B)600℃ (C)723℃ (D)759℃ 。
- 材料在彈性限界內受外力而變形,當外力消除時則 (A)斷裂 (B)永久變形 (C)恢復原狀 (D)部分變形 。
- 下列何種鋼料的延展性較佳 (A)高碳鋼 (B)低碳鋼 (C)鑄鐵 (D)工具鋼 。
- 銲接性較優良鋼材其碳當量應在 (A)0.4 (B)0.5 (C)0.6 (D)0.7 以下。
- 鋼鐵材料中其合金元素低於 (A)5% (B)15% (C)25% (D)35% 者稱為低合金鋼。
- 異種低合金鋼銲接時之預熱方式,應依 (A)銲接性較優者 (B)銲接性較劣者 (C)預熱溫度較低者 (D)兩金屬預熱溫度之平均值 來實施。
- 異種低合金鋼銲接,銲條應考慮選用 (A)合金含量較高者 (B)合金含量較低者(C)兩合金含量之平均值 (D)不含合金者 。
- 為改善低合金鋼銲接,其預熱溫度應先以銲接位置的 (A)優 (B)良 (C)可 (D)劣來選擇。
- 下列金屬的線膨脹係數,何者為最大 (A)銅 (B)鋁 (C)鐵 (D)鎳 。
- 小型低合金鋼銲件最好是 (A)全面預熱 (B)局部預熱 (C)銲口預熱 (D)不需預熱。
- (本題刪題)低氫系低合金鋼電銲條的乾燥溫度是 (A)100℃以下 (B)150~240℃ (C)250~350℃ (D)360~450℃
- 低氫系電銲條暴露在大氣中存放 後必須重行乾燥。(A)2 小時 (B)4 小時 (C)6 小時 (D)8 小時
- 低合金鋼使用低電流銲接的主要原因是為 (A)銲道美觀 (B)容易銲接 (C)提高銲速 (D)防止合金元素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