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0. 「七秩開五」是指幾歲?
(A)75歲
(B)57歲
(C)65歲
(D)85歲。
(A)75歲
(B)57歲
(C)65歲
(D)85歲。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59384
統計:A(521),B(40),C(492),D(18),E(0)
內容推薦
- 下列題辭,何者最不適合使用在體育活動?(A)積健為雄(B)矯首游龍(C)凌雲健筆(D)智勇兼全
- 李密〈陳情表〉「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之意,下列何者正確?(A)感恩圖報(B)誓同生死(C)歃血為盟(D)深仇大恨
- 下列何者不屬疊韻詞? (A)螳螂 (B)霹靂 (C)參差 (D)輾轉。
- 下列關於國語四聲之說明,何者有誤? (A)國語一聲調型為高平調,其調值為55: (B)國語二聲為中平調,其調值為35: (C)國語三聲為低降調,其音值為2112: (D)國語四聲為高降調,其調
- 「四書」包括下列哪幾部著作?(A)論語、孝經、大學、中庸(B)論語、孝經、孟子、中庸(C)論語、孝經、孟子、大學(D)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 浪費公「帑」(A)ㄊㄤˇ(B)ㄋㄨˇ(C)ㄅ一ˋ
- 下列有關書信用語的敘述,何者正確?(A)稱人兄弟為「賢昆仲」(B)寫信給尊長,啟封詞可用「敬啟」(C)受信人有喜慶,提稱語可用「苫次」(D)凡稱自已家族親戚的尊輩,加一「令」字
- 四六文是什麼文體的別稱? (A)古詩 (B)駢文 (C)辭賦 (D)樂府。
- 下列哪一個注音符號,尾音需收「一」的音? (A)ㄢ (B)ㄟ (C)ㄡ (D)ㄠ。
- 下列文句皆出自蘇軾〈赤壁賦〉,何者是描寫人在天地間的渺小及短暫?(A)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B)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D)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內容推薦
- 下列有關《左傳》的敘述,何者錯誤?(A)屬紀傳體(B)或稱《左氏春秋》(C)為《春秋》三傳之一(D)詳於史事,有「豔而富」之稱
- 提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學說的是:(A)朱熹(B)程頤(C)王陽明(D)陸九淵
- 「未雨稠繆」一詞,其中的錯別字:(A)「稠」應作「綢」(B)「稠」應作「裯」(C)「繆」應作「謬」(D)「繆」應作「樛」
- 一般而言,圖形語言可分為美術圖與 (A)土木圖 (B)機電圖 (C)工程圖 (D)電子圖 等兩大類。
- 下列語詞解釋何者正確? (A)「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大概 (B)「紂貴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曾:曾經 (C)「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所以:因此 (D)「子溫而厲,威而不
- 下列各組成語,何者意義最接近?(A)反掌折枝\移山填海(B)虛懷若谷\夜郎自大(C)長袖善舞\剛毅木訥(D)戰戰兢兢\臨深履薄
- 「刳」木為舟(A)ㄎㄨ(B)ㄎㄨㄚ(C)ㄎㄨㄚˋ
- 《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句中的「微」字,與下列各文句中的「微」字,何者意思相同?(A)人心惟危,道心惟「微」(B)噫!「微」斯人,吾誰與歸(C)但恐人「微」言輕,不足為重(D)是
-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其中 「蓬戶甕牖」一詞的意思,下列何者正確?(A)歌樓舞榭(B)深宮後院(C)富貴人家(D)貧寒人家
- 下列各文句,何者解說錯誤?(A)信義隊大敗和平隊:信義隊贏了(B)整個案情就如羅生門一般:證據確鑿(C)面向陽光,陰影就在背後:樂觀進取(D)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避免招惹嫌疑
- 網「罟」(A)ㄍㄨˇ(B)ㄨㄤˇ(C)ㄏㄨˋ
- 「褪」色(A)ㄊㄨㄣˋ(B)ㄊㄨㄟˋ
- 「李先生真是個大器晚成型的人,都快四十歲的□□□□,才考上研究所。」缺空的成語宜填入:(A)古稀之年(B)知命之年(C)耳順之年(D)不惑之年
- 下列題辭,何者最適合用來祝賀書店開業?(A)名山事業(B)功同良相(C)賓至如歸(D)輸巧婁明
- 脯資「餼」牽(A)ㄒㄧˋ(B)ㄑㄧˋ
- 秦併吞六國的歷史事件,可在下列哪一本書中找到?(A)《左傳》(B)《史記》(C)《漢書》(D)《春秋》
- 緗「帙」(A)ㄓˋ(B)ㄒㄩˋ
- 緣「ㄑㄧㄢ」一面1(A)慳(B)牽
- 班度拉(A. Bandura)在解釋道德行為如何建立時,主張在哪一個階段應特別強調操作制約中的增強作用?(A)歸因情境 (B)賞罰控制 (C)抗拒誘惑 (D)觀察學習
- 別出心「ㄘㄞˊ」(A)材(B)裁
- 毛骨「ㄙㄨㄥˇ」然(A)聳(B)悚(C)慫
- 好高「ㄨˋ」遠(A)務(B)鶩(C)騖
-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可在下列哪一本書中找到?(A)《全漢文》(B)《全唐詩》(C)《世說新語》(D)《昭明文選》
- 焚膏繼「ㄍㄨㄟˇ」(A)軌(B)晷(C)癸
- 下列「」內的疊字,何者是用來形容聲音?(A)「采采」麗容,咬咬好音(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C)不意「淙淙」徹暮,簷雨如繩(D)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