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 關於漢代選任人才制度的敘述,有那些是正確的?
(A)詔舉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舉人才,也稱為歲舉
(B)徵辟是朝廷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官,屬於特殊榮譽
(C)察舉是士人入仕的正途,又稱策試
(D)漢武帝時「孝廉之制」成為定制
(E)選舉制度為「鄉舉里選」的性質,充分反應了民意。P3
(A)詔舉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舉人才,也稱為歲舉
(B)徵辟是朝廷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官,屬於特殊榮譽
(C)察舉是士人入仕的正途,又稱策試
(D)漢武帝時「孝廉之制」成為定制
(E)選舉制度為「鄉舉里選」的性質,充分反應了民意。P3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周朝的平民可區分為「國人」與「野人」,這種現象與周初的那一項措施有關?(A)行宗法制度(B)制禮作樂(C)強調敬天修德(D)武裝殖民運動。
- ( )下表是日治時期所作的一項統計調查,請問這是針對何種項目所作的調查? (A)婦女就業率 (B)學齡兒童就學率 (C)公務人員身分區別 (D)勞工階級身分區別。
-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A)了解早期聚落形式與社會組織的重要根據(B)有繁複細緻神像圖案的神徽玉器,反映原始神權與王權意識(C)是探索城市起源與國家形成
- 秦朝的中央官制有所謂的「三公制」,是指那些官職?(A)丞相(B)尚書(C)太尉(D)侍中(E)御史大夫。
- 張騫建議漢武帝「斷匈奴右臂」,是聯合那一國家攻擊匈奴?(A)西羌(B)鮮卑(C)烏孫(D)大月氏。
- 秦始皇下令焚書,乃因下列那一事件所引發?(A)方士誹謗始皇不德(B)今文、古文的爭論(C)封建、郡縣制度之爭論(D)統一六國文字與否的爭辯。
- 上歷史課時,老師請同學對於西周的封建制度發表自己的看法,甲生:「封建是周人擴張勢力到東方的一種方式」;乙生:「宗法關係是封建制度發展的基礎」;丙生:「周朝王位繼承,以嫡長子為主,庶子絕無繼承機會」
- ( )根據下表的臺灣產業結構統計數據,分析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狀況,請問下列何者正確? (A)臺灣戰後早期的工業發展策略是「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B)民國 40 年代,政府推行土地改
- 從秦代、漢初到漢武帝,主要政治思想內涵曾經過多次的轉化,請問先後順序為何?(A)法家→黃老之術→儒家、陰陽家(B)儒家→法家→陰陽家、黃老之術(C)法家→陰陽家→黃老之術、儒家(D)陰陽家→黃
- 孔子曰:「微管仲,吾將被髮左衽矣!」此話顯示孔子對管仲的歷史評價如何?(A)團結諸夏,討伐外敵,保存中原文化(B)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維持天下秩序(C)使周天子宗主地位,獲得諸侯國的尊
內容推薦
- 夏、商、周三代的活動範圍皆在黃河流域,就其地理位置分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商代偏西、周代在中間、夏代偏東(B)商代偏東、周代在中間、夏代偏西(C)夏代偏西、商代在中間、周代偏東(D)商代
- 學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遺址有數量不多、用轉輪製成的陶器;乙遺址只發現數量可觀的骨製器具,例如骨針等;丙遺址有少量穀子和大量的各種動物骨骸。請判斷這三個遺址的時間先後順序如何?(A)乙丙甲(B)丙
- 在周代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請問:戰國時代以後,平民逐漸獲得姓氏與下列那一史事
- 春秋戰國時代,農業生產力有飛躍的進步,其原因為何?(A)牛耕技術的發明利用(B)農業生產工具的改變(C)大規模水利灌溉工程出現(D)土地私有制實施,刺激生產動機(E)普遍使用鐵製農具。
- 假如柚柚要寫一篇有關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報告,應該會出現下列那些景象?甲‧種植大量的稻米;乙‧主要作物是小米;丙‧養殖豬狗等家畜;丁‧居住方式是半穴居;戊‧居住在干欄式建築;己‧使用豬紋陶缸。
- ( )下圖是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一幅漫畫,請選出該事件正確的敘述 (A)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背景在於美國工業化後,南北的經濟發展方向差異造成黑奴制度的存廢之爭 (B)由西部牛仔的形象,可知問題的擴大
-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的歷史發展,呈現出怎麼樣的趨勢?(A)國家數目愈來愈多,國君權力愈來愈大(B)國家數目愈來愈少,國君權力愈來愈大(C)國家數目愈來愈多,國君權力愈來愈小(D)國家數
- 西周封建時代歷經春秋戰國到秦代,中國學術教育的發展,呈現怎樣的趨勢?(A)官學→私學→私學(B)私學→官學→官學(C)私學→官學→私學(D)官學→私學→官學。
- 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爭鳴盛況空前,以下各家的主張何者不利於封建制度的維持?(A)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觀念(B)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C)墨子的尚賢論(D)儒家的親親觀念(E)名家的辨別名實異同的觀念。
- 由「少康中興」、「商紂王伐人方」、「周公平定管蔡之亂」這三件事可看出其共同之處為何?(A)皆使其勢力往東擴展(B)皆屬於討伐貴族叛變、鞏固中央王權(C)皆屬於宗室叛亂事件(D)皆屬於異族作亂事件。
- 蘇秦曾形容某個城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這是指那一城市的繁榮、熱鬧?(A)鎬京(B)臨淄(C)咸陽(D)汴京。
- 西漢有位學者與皇帝的對策,強調「《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班固稱許此人:「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其起。」這位學者應是何人?(A)司馬遷(B)賈誼(C)鼂錯(D)董
- 『夜郎自大』這句成語,是與西漢時代的夜郎國有關,它在今天的那一地區境內?(A)雲南(B)四川(C)貴州(D)廣西。
- 下列那些文化遺址,提供了我們進一步了解商朝文化成就的依據?(A)二里頭早期文化所發現的青銅禮器、兵器等文化(B)鄭州商城的夯土城牆(C)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文化遺址(D)安陽市郊小屯村壕溝、
- 史上為患中原地區時間最久的部族與首次消滅中國正統王朝的民族,各是下列那一民族?(A)葷粥、九黎(B)鬼方、玁狁(C)三苗、犬戎(D)匈奴、北狄。
- 集法家大成者─韓非,其思想繼承荀子「性惡論」的觀點,有關師徒兩人對人性看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兩人均認為人性為惡,須以禮治、教育來導正(B)兩人均認為人性為善的機會不多,須以嚴刑峻罰來
- 戰國時代,各國國君重用人才,推行變法或改革,以提升國家的實力。下列配合那些正確?〈甲〉商鞅在秦;〈乙〉管仲在齊;〈丙〉申不害在韓;〈丁〉吳起在楚;〈戊〉樂毅在燕;〈已〉蘇秦在趙。 (A)乙丙戊
- 兩漢對西域的用兵與經營皆相當積極,首先以兵力征討西域與首先在西域設官經營管理,分別是那位皇帝?(A)漢高祖、漢光武帝(B)漢武帝、漢宣帝(C)漢文帝、漢章帝(D)漢武帝、漢和帝。
- 秦國從衰弱走向富強,進一步併滅六國統一天下,其相關的政策有那些?(A)商鞅─變法革新(B)蘇秦─合縱政策(C)范雎─遠交近攻(D)李斯─威脅利誘(E)張儀─連橫政策。
- 周朝四種制度的發展猶如國家四大支柱,並有其時代的意義與影響,例如:維持規範社會秩序的運作,維繫封建制度的進行,穩定社會經濟發展,鞏固國家政權與統治基礎,請依序選出正確的配合?(
- 北方游牧民族歌謠云:「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祈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首歌謠是在描述那一史事?(A)衛青打擊匈奴,收復河南地(B)竇憲驅逐北匈奴,到達金微山(C)霍去病打擊匈奴,收
- 二、多選題:每題 2 分 共 20 分春秋時代,平民崛起已開其端;戰國時代,平民位居卿相者,更不在少數,平民崛起的原因有那些?(A)私人講學(B)經濟發展(C)世官世官(D)尚賢思想(E)國際
- 兩漢時代對匈奴的外交政策時有調整,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漢宣帝─離間策略,使之分裂(B)漢高祖─採和親、邊關貿易(C)漢明帝─班超出使西域,打擊匈奴(D)漢武帝─命將主動攻擊,成就頗高(E)
- 中國傳統政治演進過程中,「內朝」、「外朝」的形成及彼此的關係,所顯示的意義為何?(A)君相和諧共治(B)宰相權力的增大(C)皇帝權力的增大(D)避免中央政府獨裁專制。
- 戰國時代商業繁榮,社會上出現許多大商人,他們富可敵國,下列組合那些是正確的?(A)巴寡婦清─煮鹽(B)烏氏倮─畜牧業(C)郭縱─冶鐵業(D)猗頓─丹砂業(E)子貢─紡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