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 設甲、乙兩地人口總數在這幾十年內都維持不變,而且兩地一直沒有外來人口,但其間互有遷移。經調查發現,甲地人口數一直是乙地人口數的兩倍,且知甲地人口中,每年有一成會遷居乙地,那麼在這十年中,乙地的人口每年有多少比率會遷居甲地?答: (9) 。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62025
統計:A(0),B(1),C(76),D(0),E(0)
內容推薦
- 一、英翻中:請將下列英文翻譯成中文。(20 分)The Brazilian National Council of Justice, which oversees the nation's
- 設A=,B=[bij]3×3,若AB=I3,則b13 + b21= (7) 。
- 【題組】承上題,在結晶出相當多的橄欖石後,殘留岩漿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橄欖岩質岩漿 (B)超基性岩漿 (C)安山岩質岩漿 (D)基性岩漿 (E)玄武岩質岩漿。
- A=,若A沒有乘法反元素,則a= (6) 。
- 平面 E: 與x 軸、y 軸、z 軸分別交於 A 、B 、C 三點,試求:【題組】(1)平面 E與xz 平面之銳角交角=_________。
- 導體電阻i?的計算,p為電阻係數, 為長度,k為截面積,下列何者正確? (A) (B) (C) (D)
- 【題組】有一基性岩漿成分為SiO2:49%;MgO:10%,其餘未知。如果其冷却過程中先結晶出很多橄欖石(橄欖石成分為SiO2:41%;MgO:59%),則殘留的岩漿其所含之SiO2和原來岩漿所
- 已知=2,則= (5) 。
- 【題組】下列有關氣壓的敘述何者正確?(A)氣溫愈高,氣壓也愈大 (B)大部分的空氣都集中在平流層 (C)冬天時中國大陸北方形成蒙古高壓,是因空氣密度較重所造成 (D)愈高處,其氣壓隨高度的遞減率
- 附圖為世界上某一地區的板塊運動示意圖(白色箭頭指示板塊運動方向),甲處左右兩側的地震分布應為何?(A)僅右側有淺源地震,僅左側有深源地震(B)僅左側有淺源地震,僅右側有深源地震(C)左右兩側都常
內容推薦
- 1到1000的正整數中:【題組】(1) 3 或 5 的倍數有__________個
- 之x、y解均為正數,求a之範圍為 (11) 。
- 阿婆電腦專賣店內有 1 台 mac 桌上型電腦、1 台 mac 筆記型電腦、2 台相同的 ipad 跟 3 台相同的iphone,則:【題組】(1) 店員想要將所有器材擺在櫃臺排成一列展示,試求
- 【題組二】右圖分別是臺灣島的主要地質分區示意圖,及臺灣及其附近地區的板塊構造情形示意圖,依圖回答下列各題。【題組】由右圖可判斷以下哪一張圖形最有可能是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模型?(A) (B) (C
- 若方程組有兩組以上的解,求a+b= (12) 。
- 某人射擊命中率為,假設他每次射擊互不影響,則他最少要射擊 (D) 次,才能保證至少命中一次之機率大於9%。
- 【題組】(2) 專賣店展示櫥窗空間不大,只能排列出 4 件商品來展示(商品可以重複),試求有__________種排法。
- 【題組】(2) 含有數字 0 的數有__________個。
- (10) 求 1-cos50°-i sin50°的主輻角為______
- 若 A,B 兩變數分別有 A1,A2,A3 三類與 B1,B2 兩類,其交叉列表如下:問:【題組】(1) P ( B2 | A1 )。
- 【題組】(2)三角形ΔABC的面積為 ② 。
- 設 xyz ++≤ 8,則非負整數解有__________組。
- 八個排成一列的座位,鳴人、佐助與佐井選坐全不相連的三個座位,試問有__________種坐法。
- 二. 計算題 (共 4 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求-i 的 3 次方根? (不能用一般式表示)
- 【題組】(3) 為第 象限
- 【題組】(2)= 【2】
- 承上題,之後來了卡卡西老師與小櫻等 5 人,全部共八人重新分配座位,試求下列情形的坐法:【題組】(1) 佐助、小櫻與鳴人三人相鄰且小櫻坐在中間,有__________排法。
- 設數列收斂,求x的範圍___________
- 若 f(x)=x2+5x+4,則 (A)(B)0 (C) -(D)(E)6。
- 已知 ,試求 =?(提示:若x+y=1,觀察f(x)+f(y)之值)(A)0 (B)1 (C)4 (D)43 (E)86
- 展開式中x項的係數=__________。
- 【題組】(2) 卡卡西老師坐在第二個位置且鳴人與佐井分開,有__________排法。
- 設的夾角為120°,t 為實數,求之內積的最小值= 。
- 已知θ為第一象限角,且tanθ + secθ = 3,則sinθ =______。
- 若 x +y =48 ,且 x >0, y >0 ,則 log2x+ log4y 的最大值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