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 西元一八六○年代,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外國人在臺灣設立領事館與洋行。請問:當時是開放下列哪些港口?
(A)雞籠、淡水、安平、艋舺
(B)淡水、安平、雞籠、打狗
(C)艋舺、淡水、鹿港、打狗
(D)雞籠、淡水、鹿港、打狗。
(A)雞籠、淡水、安平、艋舺
(B)淡水、安平、雞籠、打狗
(C)艋舺、淡水、鹿港、打狗
(D)雞籠、淡水、鹿港、打狗。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陳佛照於清乾隆年間從原鄉漳州遷來今南投縣竹山鎮,在該地墾荒拓殖。他育有六子,死後留下公產三甲做為祭祀公業,由六房輪流耕作。輪值耕作公田者,負責該年祭祀祖先之費用。」請問:有關以上所描述的祭祀
- 下列哪一個組織的性質與其他不同?(A)儒學 (B)書院 (C)私塾 (D)會館。
- 埔心鄉曾出過一武舉人黃耀南先生,其家中至今仍保有當初練武之大刀與石鎖,堪稱地方士紳。舉人是通過鄉試才予以獲得。請問:黃耀南是到何處參與鄉試?(A)台灣府 (B)台北府 (C)福州府 (D)漳州
- 清領時期,臺灣社會由祭祀「唐山祖」漸轉為祭祀「開臺祖」,有關此一轉變的意義為何? (A)祖籍意識超越地方信仰 (B)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 (C)來臺移民日久,逐漸形成認同臺灣鄉土的意
- 清領臺灣前期,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如果想要就近就學,可以選擇何種學校入學? (A)私塾 (B)儒學 (C)書院 (D)社學。
- 現今臺中地區有一座劉氏大祠堂,是由東勢一帶的劉姓漢人共同捐款興建,裡面供奉的是開墾廣東的始祖劉開七。因為這些捐獻者其實彼此並無血緣關係,所以這應該是屬於哪個類型的宗族組織? (A)唐山祖 (B
- 埔心鄉有一忠義廟,這是清乾隆年間台灣民變,埔心鄉的居民對抗民變而戰死之人,清政府建廟祭祀而成。此事變是清領時期影響範圍最大的一次,清政府動員眾多部隊來台才得以平定。請問:此事件是指何?(A)朱
- 埔心鄉有一霖鳳宮,主祭三山國王,在埔心鄉也看不到保生大帝與開漳聖王的廟宇,由此可推論埔心鄉是以哪一個族群為主?(A)潮州人 (B)泉州人 (C)漳州人 (D)平埔族。
- 由於漢人移民大多渡海來臺,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上守護神成為臺灣人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請問:這位海上守護神是下列何者? (A)武聖關公 (B)土地公 (C)有應公 (D)媽祖。
- 早期移民臺灣的漢人會因為不同祖籍而祭祀不同的神明,但也有大家共同的信仰。請問:下列何者是大家共同信奉的神明? (A)媽祖 (B)三山國王 (C)保生大帝 (D)開漳聖王。
內容推薦
- 臺灣開港通商前,艋舺曾是臺灣貿易興盛的港口之一。到了清領後期,艋舺逐漸沒落,繼之而起的是臺北大稻埕的興盛。請問:大稻埕的崛起,與下列哪項產品有著密切的關係? (A)鴉片 (B)茶葉 (C)稻米
- 有關臺灣開港通商後所出現的景象,下列何者錯誤? (A)外商紛紛在臺灣設立洋行,大量進口鴉片 (B)西洋傳教士到臺灣傳教,設教堂、立學校 (C)械鬥事件因有外國人加入而更加嚴重 (D)臺灣對外貿
- 「這項作物產於西南部,起初多由打狗或安平出口到國外,而後由打狗出口者逐漸增多,其出口總值約占臺灣當時36%,排名第二。」請問:這項作物應為下列何者? (A)稻米 (B)蔗糖 (C)樟腦 (D)
- 台灣在1878年起開始呈現「出超」的現象,這說明了什麼事實?(A)台灣經濟需要中央政府挹注支援(B)台灣出口量遠遜於進口量(C)台灣開始可以和外國貿易(D)台灣出口值開始大於進口值
- 清領後期,台灣哪一項產品的產量曾居世界第一?(A)稻米 (B)蔗糖 (C)茶葉 (D)樟腦。
-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淡水地區開始出現傳教士,此種轉變與下列何者有關?(A)英法聯軍後,清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B)清廷廢除渡台禁令後,允許外國人來台(C)牡丹社事件後,英國為保護在台英商而強占該地
- 他是第一位來台從事醫療工作的傳教士,他以台南、高雄地區為主要傳教範圍,對基督教在南台灣的傳播極有貢獻。請問:他是指誰?(A)馬偕 (B)蘭大衛 (C)馬雅各 (D)甘為霖。
- 馬偕鑒於臺灣婦女地位低落、知識閉塞,於西元1884年時在何處設立了臺灣第一所女學堂,開創了女子教育之先河? (A)安平 (B)打狗 (C)淡水 (D)大稻埕。
- 現在屏東海生館附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人墓」的墓碑遺跡,這是日治時期日人為罹難琉球人所設立的墓碑,請問:此一歷史事件指下列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牡丹社事件 (C)林爽文事件
- 同治末年,清帝國因不熟悉國際法而失去琉球這個藩屬。當時清國政府在對外交涉時犯下什麼錯誤? (A)同意撤離駐守琉球多年的清國軍隊 (B)以巨款收買敵國首相而激怒對方 (C)承認敵國出兵行動是「保
- 沈葆楨在臺期間,鑑於當時臺灣人口漸多,為方便管理,增加哪一府治理,將行政區調整為兩府? (A)臺中府 (B)臺灣府 (C)臺北府 (D)臺南府。
- 清末來臺的丁日昌對臺灣開發的貢獻,主要是在哪一方面?(A)興建大稻埕到新竹的鐵路(B)開發北、中、南通往東部的道路(C)將臺灣改制為行省(D)嚴懲貪官汙吏、招民移墾東部。
- 法令一:廢除渡臺限制,大陸人民得攜帶家眷移居臺灣。法令二:終止劃界封山的政策,允許漢人進入山區開墾。法令三:允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請問:上述法令的出現時機為何? (A)英法聯軍發生後 (B)
- 中法戰爭期間,哪位朝廷官員派至臺灣,進行臺灣的防務工作督導,以防臺灣為法軍所侵占? (A)陳永華 (B)沈葆楨 (C)丁日昌 (D)劉銘傳。
- 阿大大想研究清領後期臺灣所實施的建設措施,於是找到了一張臺灣建設示意圖,如附圖所示,由圖中的內容加以判斷,當時實施此種建設的目的為何? (A)達到開山撫番的效果 (B)促進西部交通的順暢 (
- 阿中中為撰寫臺灣歷史人物報告,上網查詢資料如下:資料一:重視交通建設,開築基隆到臺北的鐵路。資料二:重新丈量土地,讓隱田浮現,進而得罪地主。資料三:設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育新式建設人才。請問
- 阿小小是清末讀書人,他看到一張西學堂招生廣告如附圖,他可能是哪個時期的知識分子? (A)鄭成功治臺時期 (B)沈葆楨治臺時期 (C)丁日昌治臺時期 (D)劉銘傳治臺時期。
- 下圖為臺灣某一時期的行政區劃,此區劃的形成與下列哪一事件最有關連? (A)中法戰爭 (B)海商來臺 (C)牡丹社事件 (D)朱一貴事件。
- 劉銘傳將鐵路帶入台灣,促進台灣的交通發展,影響極大。縱觀清領時期的台灣鐵路,最後通車是從何處通至何處? (A)基隆至台北 (B)台北至新竹 (C)基隆至高雄 (D)基隆至新竹。
- 權變理論中,羅伯.豪斯(Robert House)提出路徑目標模式,並將領導行為分為四類,請問下列何者不屬於其中的類型?(A) 命令型領導者(B) 支持型領導者(C) 參與型領導者(D) 成就型
- ( )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每年輸「歲幣」給遼,其目的何在? (A)誇示北宋雄厚的財力 (B)向遼換取戰馬(C)以此換取兩國的和平 (D)協助遼建設、漢化。
- ( )明成祖時曾遷移過首都,請問明朝首都從建國後的哪地遷移到哪地?(A)北京→南京 (B)南京→北京 (C)杭州→南京 (D)杭州→汴京。
- ( )北宋蘇軾《教戰守策》:「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歲以百萬計。」此處所謂的「二虜」,是指北宋前期的哪兩個外患? (A)西夏、遼 (B)遼、蒙古 (C)金、蒙古 (D)西夏、蒙古。
- ( )北宋司馬光所編撰的《資治通鑑》,是屬於什麼體例格式的歷史書籍? (A)紀傳體;通史 (B)紀傳體;斷代史 (C)編年體;斷代史 (D)編年體;通史。
- ( )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政策,但北宋士兵的數量卻是逐年增加的現象,其所顯示的歷史意義為何? (A)外患日趨嚴重 (B)立國政策改變 (C)軍人擁兵自重 (D)軍人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