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16是題組:請閱讀以下一段文字,並回答15~16題。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15. 下列關於〈牛山之木〉的選項,錯誤的是:
(A) 用牛山之木的生長狀況比喻人的墮落是由於良心的自我迷失,並強調為政者須「不違農時」,成就王道。
(B)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是「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的最佳證明,言人天生具有善性。
(C) 「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是說良心具有自我生息的力量,一旦遠離耳目感官的外在誘惑,便可引發善心善性。
(D) 依孟子之言,每個人天生具有善性,之所以會顯露獸性,是因為後天的修養不足。

參考答案

答案:C[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3),B(2),C(3),D(2),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