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在中國歷史傳統,知識分子對一己的利害、得失、榮辱而言,是「樂天知命故不憂」。但對人群而言,誠如曾子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仁是愛人,個人的生命有限,而愛人的責任則無盡。這一種思想,就是憂患意識。士,這一個字的含義甚廣,從窮則獨善其身,到達則兼善天下。因此,自古以來,舉凡明君、賢相、良將,莫不抱有深刻的、悲天憫人的憂患意識。最早記錄,古代帝王終其生抱有憂患意識的,就是大禹。所以「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這是一位大儒、名臣的憂患意識;林則徐說:「亡中國者,其俄羅斯乎? 」此有清一代疆吏,謇謇諤諤之士的殷憂,不幸百年後莫斯科竟假毛賊手中實現。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如果人人具有兢兢業業的憂患意識,敵人也就無法乘瑕蹈隙了。 (中央副刊.憂患意識)                                                                                                                                             註:①謇謇諤諤:音ㄐㄧㄢˇ ㄐㄧㄢˇ ㄜˋ ㄜˋ,說話正直的樣子。 ②殷憂:深憂。③兢兢業業:小心謹慎。
43.為什麼說君子無一朝之患?
(A)仁者無敵,人人都歸向他
(B)樂天知命,不把一己的利害、得失當作憂患
(C)逍遙物外,忘情塵世
(D)吉人自有天相,必能逢凶化吉。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