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5. 這裡有四句宋明理學家的話,分別代表兩種學派。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乙:「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丙:「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丁:「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請你分別一下,然後指出正確的選項
(A)甲的知就是乙丙所說的致知,皆屬程朱學派之言
(B)乙與丙對致知的看法一致,也是屬程朱學派之言
(C)丙與丁皆論致知,而且主張相同,應屬陸王學派
(D)丙與丁對致知的看法不同,不屬於同一學派之言
(E)甲丁對於知行與格物的看法應屬於陸王學派之言。
(A)甲的知就是乙丙所說的致知,皆屬程朱學派之言
(B)乙與丙對致知的看法一致,也是屬程朱學派之言
(C)丙與丁皆論致知,而且主張相同,應屬陸王學派
(D)丙與丁對致知的看法不同,不屬於同一學派之言
(E)甲丁對於知行與格物的看法應屬於陸王學派之言。
參考答案
答案:B,D,E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周公在漢代原擁有崇高地位,卻因何人以周公自況,害得後來曹魏廢棄周公祀禮,以孔子代之,並大封孔子後裔,周公地位頓時跌落不少?(A)劉邦(B)劉秀(C)霍光(D)王莽。
- 有位古人曾說:「國家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災以警懼之」進而認為皇權統治的任務就是「奉天而法古」,且一切政治法律措施都應按「天命」和儒家經典《春秋》之義的原則來辦理
- 近代一批被稱為新儒家的學者,共同發表一篇名為『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的文章,在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精義的同時,也坦承傳統文化相對於現代文明是有所缺憾的,期望西方文化應以平等眼光正視中國文化。這篇文章
- 如右圖所示,水深 4 公里的海洋,海洋地殼的深度為 6 公里厚,海拔高度為 2 公里的高原,其大陸地殼厚度約多少公里?(已知大陸地殼的岩石密度為 7 公克/立方公分,海洋地殼的岩石密度為
- 有一位學者認為:「儒家教孝,所以教忠,也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順順地聽他們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亂,把中國弄成一個製造順民的大工廠。」他又攻擊禮教中的虛偽、孝道中的荒謬、家族制度和階級制度中專
- 兩位士族出身的文人,回憶了時代和家族出路。甲文人雖然看到戰亂使其家族前途未卜,但他相信,如果他的子弟想要出仕為官,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乙文人對於士人家族的前途同樣感到渺茫,但他所處的時代,官員
- 有人問程頤寡婦可否再嫁,程頤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其甥女守寡,程頤仍助她改嫁。南宋時婦女不得改嫁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了。對此現象應做何理解? (A)宋朝婦女地位低下,常有餓死之事,程頤為
- 書上形容宋儒所實行的某一制度:『在中國後代有相當複雜的發展。它具有自發及合作的性格,這些性格與新儒家學說中所強調的地方自主及自治的觀念是相配合的。』並推崇這種做法『強調對於人的需求及慾望的相互
- 李盺期末考前複習歷史,念到宋朝理學已經昏昏欲睡,半夢半醒間寫下幾條要點,請判斷一下到底哪些是對的? (A)稱理學的原因──宋朝儒家講學時內容重視義理 (B)又叫新儒學──當時的知識分子
- 陳鼓應《老莊新論》一書中論及「儒家學說的幾次重大質變」:「孔孟的儒學其實就是『魯學』,作為魯學的儒學,(A)(B)(C)(D)
內容推薦
- 祭孔活動表明後世對孔子的尊敬,祭祀典禮有一套嚴格的規定。請問:下列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A)傳統的祀孔大典分春秋二祭,春季在農曆二月上旬,秋季在農曆八月上旬 (B)宋代以下的官學中,每月初一和
- 明代曾四次禁毀書院,皆以『倡其邪說,廣收無賴,私創書院』,使官學廢壞不修為由,力主禁毀天下書院。至張居正主政時,反對書院的自由講學,迫害規模最大也最嚴厲;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政治腐敗,書
- 有學者說明某一教育制度:『從學校的校園結構而言,…由兩個空間構成,一為祭祀空間,一為教學空間,這是由三代的祭政合一演變而來。前者用以禮敬先聖先賢,是理想人間像的塑造,也就是將教育理想與已具象化
- 資料一:歐陽修為范仲淹作《神道碑》,記述他的生平和政績,卻未提到建設義莊的事。資料二:錢大昕在七律《范文正公祠》中有云:「義田遺澤尚如新,古貌依稀佛地人」,「未登宰相輸琦弼,已到真儒繼
- 國學大師錢穆曾論述道:『北宋中期,有一種自覺精神終於在士大夫社會中萌芽茁壯。』請問:此處的『自覺精神』主要意指為何?(A)知識份子個體意識的成熟,追求內聖與外王(B)努力唸書以取得出書任官的機
- 書院的發展到了清代時,逐一納入政府體制。請問:清代在哪一位皇帝繼位之後,朝廷鼓勵官方建立書院,不少地方大吏如總督與巡撫也在省城興修書院? (A)順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雍正皇帝 (D)
- 有一個官員向當時的皇帝提出一個選拔人才的看法:『今人才乏少,且其學術不一,異論紛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今以少壯,正當講求天下正禮;乃閉門學作詩賦。及
- 皇帝和大臣討論如何選拔人才。大臣主張:應該只問他們個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計較他們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對大臣的說法,強調歷時久長的世家才是培養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這件事最可能發
- 漢武帝採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但儒家以外的學說並未消失。西漢一代,儒學以外,統治者採行的學說還有哪幾家? (A)黃老 (B)墨家 (C)法家 (D)
- 質量為 2m 之人立於質量 m 的台車上,以速度 V 在光滑軌道上前進,人瞬間跳車,對地速度為零,則此人對台車作功若干?(A)mV2 (B)2mV2 (C)3mV2 (D)4mV2 (E)1/3
- 孔子曾與顏淵說只要『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某個境界,而具體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請問孔子教嚴淵要達到的境界是:(A)禮(B)仁(C)道(D)智。
- 漢初一位學者稱許某學派「序君臣上下」的論點,認為有助於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評這個學派「內容廣博,卻不易掌握其要點;學習者雖花力氣,獲得的成效卻很少。」這個學派最可能是指:(A)儒家 (B)道
- 有一段資料記載朱熹與陸九淵互相辯難於鵝湖寺,是當代思想界一次盛會,論及兩人的異同,記曰:「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
- 某一時代的才智之士群趨研究佛學,對於儒家思想少有創見,中葉以後遭逢戰亂,方有若干知識份子自覺對本土文化的重新反省,排斥佛教提倡儒學,並提出『道統』的觀念,希望恢復師道尊嚴,請問此人是:(A)韓
- 在孟子梁惠王篇中,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亦者謂之殘,殘賊之人為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對話中
- 宋代官學教育的內容有重大的改變,下列相關敘述,哪些選項說明正確? (A)四書和五經成為教學的重心 (B)中葉以前科舉考試內容以默背經文,撰寫詩、詞、賦及策問等為主,教學內容大抵針對科舉
- 二、多重選擇題:(共 15 題,每題 2 分,倒扣模式)學者對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敘述:『他想把濂溪、康節、橫渠、二程種種意見都包容和會,再上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釋、道,而且組織一大系
- 「讖緯之說」流行於漢代,對漢代政治思想有極大的影響。請問:下列哪些選項敘述正確? (A)是一種假托經義以推究災異祥瑞、天人感應等,充滿迷信的色彩 (B)流行於西漢中後期,至東漢兩百年間
-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一向獨尊的儒家開始面對各種挑戰。下列相關敘述,哪些選項說明正確? (A)甲午戰敗後,逐漸有少數知識分子開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阻礙進步,其中儒家思想被視為重大的障礙 (B
- 關於「小三通」的相關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在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實施 (B)陳水扁執政時期開始 (C)於臺灣解嚴該年開始 (D)是由臺灣方面首先提出的構想。
- 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規範與信仰,也有「儒教國家」的說法,下列相關敘述,那些是正確的?(A)自漢代以來,皇帝實施教化的內容主要是儒家思想的規範 (B)透過科舉選制與學校教育結合,使儒學教育
- 2 下列何者為木火刑金的最主要見症?(A)梅核氣 (B)咳嗽痰多而稀 (C)右寸脈弦 (D)嗆咳
- 自 1950 年至 1965 年,美國提供臺灣各類型的援助,達 1,482 億美元之多。請問:美援所造成的影響中,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培養人才(B)協助基礎建設,例如石門水庫 (C)抑制通
- 北宋由於官學不興,於是出現一些私人創辦、全國著名的書院,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是:(A)宋代皇帝重視文教,願意將教育權力下放民間(B)唐末五代的百年戰亂,將州縣學校摧毀殆盡(C)遼、夏交侵
- 3 蔡小姐因上呼吸道感染,昨天咽癢咳甚,今天亦咽癢而咳至咽痛,咽不紅腫,痰白黏稠,微惡寒,脈浮緊,苔白。下列診斷何者最適宜? (A)風寒束肺 (B)風熱襲肺 (C)痰熱壅肺 (D)寒飲束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