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附圖為清康熙年間爆發的民間大規模反抗官府事件,由圖可知這位帶頭的領袖為何人?
(A)郭懷一
(B)戴潮春
(C)林爽文
(D)朱一貴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 )姜辰前往新竹旅行,參觀了附圖中的古蹟「進士第」,這間閩式建築是「開臺進士」的祖宅,至今僅存的部分被新竹市列為二級古蹟。請問:圖中的這棟「進士第」是下列是何人的宅邸? (A)郭錫瑠 (B)戴
- ( )清領時期,直到嘉慶、道光以後,臺灣的文教與文風才日漸盛行。請問:下列哪個教育機構只有官方才能設立? (A)書院 (B)義學 (C)私塾 (D)儒學。
- 光緒13年,若在今日彰化一帶發生暴動,負責處理此事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應是下列何者? (A)彰化縣 (B)臺灣府 (C)臺北府 (D)臺灣直隸州。
- 觀光大使王凱如果想要拍攝以劉銘傳治臺政績為主題的宣傳影片,他應該介紹下列哪一個古蹟? (A)打狗英國領事館 (B)基隆二沙灣炮臺 (C)淡水女學堂 (D)臺南億載金城
- 臺灣史上,沈葆楨與劉銘傳兩人對臺灣的建設有很大的貢獻。請問:這兩人有哪些相同的措施?(甲)增設府、縣(乙)推動「撫番」的政策(丙)鼓勵歐洲人來臺墾殖 (丁)興築縱貫鐵路 (A)甲乙 (B)乙丙
- 清領後期,中國陸續派官員來臺從事各項建設。請問:曾經在臺灣架設電報線的官員有哪些? (A)劉銘傳、丁日昌 (B)沈葆楨、丁日昌 (C)邵友濂、沈葆楨 (D)劉銘傳、邵友濂。
- 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住在臺北的年輕人,不可能有怎樣的生活經驗? (A)搭輪船至東南亞 (B)晚上在街道散步能有電燈照明 (C)打電報至福州聯絡緊急事件 (D)坐火車至新竹拜訪朋友。
- 劉銘傳來臺後,為了增加政府稅收而採用下列何種方法? (A)農產改良,大量出口 (B)設立郵政總局 (C)重新丈量田地,訂定繳稅規則 (D)建築鐵路,改善運輸。
- 近代臺灣建設主要是受外國侵略的刺激而起,其中臺灣建省是受哪一國侵略的影響? (A)荷蘭 (B)美國 (C)法國 (D)英國。
- 香吉士常向郵局大量購買新發行的全套郵票。請問:臺灣最早的郵政總局設於何處? (A)臺北 (B)臺中 (C)高雄 (D)臺南。
內容推薦
- ( )清乾隆皇帝為諸羅的「義民」協助平定臺灣最大規模的一次民變特頒「褒忠」匾,因而原「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今日雲林縣「褒忠鄉」之名也是由此事件而來。請問:上述的民變應是指下列何者? (A)郭
- ( )「陳生於雍正晚年至彰化一帶拓墾,死後留下祖產 甲地,由他兒子們輪流耕種,每一年輪到耕種公田的人負責當年的祭祀費用。」請問:關於文中所述祭祀模式應為下列何者? (A)開臺祖 (B)唐山祖
- ( )清領時期臺灣民間的械鬥很多,其中以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較為頻繁。請問:造成此種械鬥的主要原因為何? (A)職業不同引發衝突 (B)祖籍不同引發衝突 (C)姓氏不同引發衝突 (D)定居地點不
- ( )下列是蕭奈在閱讀有關清領時期文教發展的內容,請問資料中所描述的學校最可能是指當時何種教育機構?(A)義學 (B)社學 (C)儒學 (D)書院 巡臺御史張湄曾作詩讚揚當時原住民學校辦學成效顯著
- ( )武月添是乾隆時期的泉州人,移民到臺灣鹿港一帶。請問:下列關於他當時可能會有的生活經驗,何者正確? (A)因渡臺禁令解除,所以他終於可以和泉州的妻兒團聚 (B)可搭乘輪船往來唐山與台灣兩地
- ( )魯舍是清領時期貧窮家庭的小孩,但他要透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請問他可以到當時的哪一機構學習較為適當? (A)社學 (B)義學 (C)書院 (D)私塾
- ( )臺灣有個族群的文化特色是「唱山歌」、「喝擂茶」、「做油紙傘」及「祭拜三山國王」。請問:這個族群的祖先是? (A)泉州人 (B)原住民 (C)客家人 (D)漳州人
- ( )臺南市學甲區內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請問:臺南市學甲區最早應是下列哪一地區居民的移居地? (A)泉州 (B)漳州 (C)潮洲 (D)惠州
- ( )生活在清領前期的吳伯松欲來臺發展,請問他較不可能看見以下哪些情景?(甲)攜家帶眷坐船來臺 (乙)持有渡臺證照的男士單身來臺 (丙)山區畫界封山設番界 (丁)來台偷渡者眾多 (戊)官員吏治不
- ( )清領時期台灣出現眾多俗語,請問下列俗語的歷史背景解釋何者正確? (A)「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渡台禁令限制下,漢人男子多與原住民女子通婚 (B) 「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民變眾多,民眾
- ( )下圖是清領後期某位加拿大傳教士在臺灣的建樹。除此以外,這位傳教士還做了什麼? (A)成立淡水女學堂 (B)創立臺南神學院 (C)開設第一間西醫醫館 (D)教導原住民編寫新港文
- ( )下圖是莉莉與同學對於歷史課的討論內容。請問:對話中所提到的出口商品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茶、樟腦 (B)茶、糖 (C)稻米、糖 (D)稻米、樟腦。
- ( )臺灣隨著漢人的開發逐漸繁榮,但受限於清廷政策,圖中的外國人來台貿易的場景要到下列哪一事件後才會發生? (A) 英法聯軍 (B)牡丹社事件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 ( )下圖是美華在書上看到的臺灣歷史演變圖,其中「甲」的發生,使清朝政府對臺灣的治理態度轉變。請問:「甲」為下列何者?(A)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牡丹社事件。
- ( )下圖是星哲複習「丁日昌」的政績時繪製的關係圖,但內容卻錯誤百出,其中只有一個正確。請問:圖中何者屬於丁日昌的政績?(A)甲 (B)乙 (C)丙 (D)丁。
- ( )歷史課上,同學們在討論馬雅各的事蹟。其中哪一位同學的發言正確? (A) (B) (C) (D)
- ( )歷史課上,同學們討論沈葆楨與劉銘傳對臺灣的建設,請根據下列同學們討論的內容,何者的說法正確? (A) (B) (C) (D)
- ( )清末,中國政局紛亂,對外戰爭頻傳,戰火時常波及臺灣。請問:在清末,臺灣曾遭受哪些國家的武力攻擊? (A)德國、法國 (B)日本、法國 (C)荷蘭、西班牙 (D)日本、荷蘭。
- ( )阿信畢業旅行前往臺南億載金城遊玩,看到城內有一座半身銅像如下圖,此人與億載金城的建造有很大的關係。請問:此銅像應是紀念下列哪一位人物? (A)施琅 (B)沈有容 (C)沈葆楨 (D)丁日昌
- ( )附表是臺灣清領前期與後期經濟發展的比較,請問表中的內容,何者有誤? (A)甲 (B)乙 (C)丙 (D)丁
- ( )威廉應聘到臺灣某地擔任英文教師。他的家書中提及「此地的電報學堂要徵求一位專家,而郵局也剛成立,通信很方便;此外除了一些外國商人傳教士外,還有幾位鐵路專家,我們都有往來。」請問:他任教的地點
- ( )小廣參加寒假冬令營,帶隊老師帶領他參觀下圖中的被生番殺害的外國人墓碑。請問:小廣冬令營的地點應該是在? (A)南投 (B)宜蘭 (C)屏東 (D)花蓮
- ( )(甲)臺灣建省(乙)施琅攻臺(丙)中法戰爭(丁)臺灣開港通商(戊)牡丹社事件。有關上述臺灣大事,若按照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丁戊甲 (C)乙丁丙甲戊 (
- ( )下圖是德記洋行的商標,它最初是由英國商人所設立,現在則為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公司。請問:此洋行最可能是下列何事發生後設立? (A)英法聯軍 (B)中法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鴉片戰爭。
- ( )阿嬌是一位清領後期住在淡水的女性,從你所學歷史知識來看,她的生活應該不會出現下列哪一情況? (A)進入女子學校就讀 (B)服用西藥治病 (C)成為採茶女工 (D)加入馬雅各的基督教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