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 二 ) 篇章閱讀測驗▲ 閱讀下文,回答第 21 – 23 題  1992 年冬天,我和沈振中初次聯絡。這之前,他寄給我三篇觀察老鷹的通訊,讀後不禁大驚,此人的觀鷹功力,早就超乎一般水準。我們在基隆外木山頂峰碰頭。我問老鷹去了哪裡,他指著森林裡的一棵枯木。北臺灣最後一支族群,二十餘隻,都在那兒過夜。但枯木是空的,他又指向另一處高聳的水塔。那是天亮前,老鷹醒來後整理儀容的地方。水塔也是空的,老鷹呢?他解釋,在水塔開完會後,老鷹們就各自朝四面八方離去。那天若在東北海岸看到任何一隻老鷹巡遊,都可能是這一支族群的夥伴。在沈振中這番對老鷹生動、□□□ 的敘述中,我不只驚奇老鷹有此精彩的生活,更訝異臺灣竟有這等觀察奇人 —— 而立之年後,竟然放棄教職,讓老鷹帶著往前走。走向哪兒,沒人知道。三年後,他發下觀鷹二十年的宏願。那天,我也遇到了生態攝影家梁皆得。寡言的他以敏銳的生態視野,注意到沈振中的特殊。從那時起,他就不計代價跟著沈振中,長期記錄老鷹。我們再怎麼熱愛賞鳥,仍不脫入世,但沈振中觀鷹卻全然出世。不知是老鷹飛入他心中,還是他展翅滑進老鷹的世界,他有顆宗教的慧心悄然孕育。有幾回,他單獨走上外木山,老鷹特地飛來,遊戲似地欺身,彷彿他是老鷹遺落在世間的族人。《老鷹想飛》可說是臺灣最後兩百多隻老鷹的輓歌。片中直指濫用農藥破壞農田環境,是臺灣老鷹銳減的主因。若不減少殺蟲劑,有朝一日,人們也將遭遇不可測的危險。ˉ(改寫自劉克襄〈一隻鷹,在臺灣的傳奇——觀記錄片《老鷹想飛》有感〉)5c74870bddab7.jpg
21. 依據上文,下列何者最符合作者對觀鷹人的描述?
(A) 深入山區,宣導護鷹
(B) 聚合同道,擴大研究
(C) 傾注心念,物我冥合
(D) 入世胸懷,出世智慧 ˉ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34791
統計:A(120),B(96),C(624),D(95),E(0)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