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今天來談談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以「絕句」為名的組詩,有兩首一組,有四首一組的。這首詩是四首「絕句」之三,寫於詩人重居浣花草堂之時,當時大約是唐代宗廣德二年(西元七六二)的春天,嚴武再度鎮蜀之際,杜甫原以為能夠在此終老,可終究無法如願。詩作沒有事先擬題,筆隨興至,就以〈絕句〉為名。有人說此詩「描寫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無聊的失落之意」,又說「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毫無疑問,這是一首「漂亮」的詩作,有聲有色、動靜皆呈,又具有時間的縱深、空間的宏闊,說「呎尺萬里的畫卷」我是有些同意的,但是,說「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無聊的失落之意」,而「孤獨無聊的失意」是來自於「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三句中千秋並舉,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示希望之不大。」我則完全不贊成。何故?明末清初王嗣奭在《杜臆》裡說:「此四詩蓋作於入居草堂之後,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適語。草堂多竹樹,境亦超曠,故鳥鳴鷺飛,與物俱適,窗對西山,古雪相映,對之不厭,此與拄笏看爽氣者同趣。」既然是「自適語」,王嗣奭定然不會認為此詩有「孤獨無聊的失落之意」。而「拄笏看爽氣」是什麼意思呢?《世說新語‧簡傲》篇記載:王子猷(徽之)擔任桓沖的車騎參軍。桓有一次問他話,王沒有立即回答,只是用朝笏拄撐著臉頰,望向前方的高處一陣子才悠然自得的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從此「拄笏看山」或「拄笏西山」這一成語就比喻「作高官而有雅致」的意思。杜甫當然沒做高官,但他寫絕句的心情肯定頗有雅致,我們回到詩作本身來看。首句黃鸝叫得悅耳鮮活,充滿活力;次句白鷺向著天空,直飛而上;第三句說的是千年以來的皚皚白雪,可以從窗口望見;末句最絕,草堂前後了不起就是一條浣花溪,如何停泊來自萬里的大船隻?詩人豈非打誑語?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說這首詩:「上興下賦,意本一貫,注家以四景釋之,淺矣。」浦起龍雖然沒有進一步說明緣由,卻體會得很深刻!詩篇用的是「興」的手法,鳥鳴是聲音寓意時間,白鷺上青天當然是空間,這兩句的鋪陳,為的是引出下面兩句,「窗、門」說的都是詩人的胸中丘壑,要幫助君王承擔社稷蒼生的活計,要引導百姓再造良善風俗的壯志,可不正是千秋事業、宰相胸襟嗎?如此說來,這首〈絕句〉就不僅僅是「呎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了,而是杜甫的「平生江海心」!──鹿玉《讀詩筆記》
79.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寫景之作,有聲有色
(B)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
(C)整首詩手法賦興兼具
(D)是一幅壯闊的山水畫卷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