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中國散文體裡有一種詠物散文,描寫山川、蟲魚和草木。是早期中國詩人或散文家,從自然特性中,尋找和個人心理情感結構相似的對應,吟詠風物以寄託心志,排遣情懷。但西方近代文學裡卻發展出另一種自然寫作,呈現人與大自然間一種關係的轉換。使人由過去用文學來虛擬自然,漸變成透過科學來重新認識自然。從過去把自然當作一種心靈依託、賦予種種浪漫憧憬,現卻轉換成讓大自然回歸自然,以自然為主題,仔細地觀察、指認、書寫,再由其中來回顧人類生命,提煉創造中的智慧,借鏡人生。美國的安妮‧迪拉德花了一年時間住在頂客溪畔讀寫,創作出溪畔天問一書,獲美國 普立茲文學獎。安妮在書中,顯然對大自然有著深深的敬意,她說:「我沒辦法要光得光,我能做的頂多是讓自己站在光束射過之處。」人不再是人定勝天、不可一世地主宰著大地。對大自然只是等候,也只能等候,謙卑地向太陽借光、借風,來細細地觀看。                          ──改寫自網路文章觀看自然
49安妮說:「我沒辦法要光得光,我能做的頂多是讓自己站在光束射過之處。」這段話的含義為何? 
(A)家徒四壁,無光源可控制 
(B)享受人生,珍惜世間萬物 
(C)尊敬自然,守候自然恩賜 
(D)人定勝天,以成萬物之靈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