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 地震預警的基本原理,是在地震儀偵測到地震後,在強烈地震波到達之前提早警告民眾。地震波可分為壓縮波(P 波)和剪力波(S 波),P 波傳播速度較快(約每秒 6.5 公里),會使建築物上下振動,但破壞力較小;S 波傳播速度較慢(約每秒 3.5 公里),會使建築物左右搖晃,破壞力較強。國震中心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即是利用 P 波傳播速度較快的特性,計算即將傳到的 S 波強度與時間,如果震度超過某一標準,可能造成建築物毀損,就立即發出警報。裝置在學校的預警系統中包括了地震儀,以偵測當地的 P 波,屬於「現地型預警系統」。除了國震中心,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吳逸民也研發了一套現地型預警系統。其預警儀中的地震儀若偵測到地表垂直位移量超過 0.35 公分,預警儀會立即發出警報。根據他的研究統計,若 P 波造成的地表垂直位移量超過 0.35 公分,則隨後而來的 S 波震度有一半以上的機率超過五級,九成以上的機率超過四級。根據上文,下列選項敘述正確的是:
(A)地震發生得以預警,是利用兩種震波傳播的時間差
(B)波的破壞力強,每秒可以摧毀 3.5 平方里的建築物
(C)由吳逸民研究可知四級以上的地震九成是由 P 波引起
(D)裝置在學校的預警系統因為技術瑕疵,無法偵測 S 波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17647
統計:A(78),B(3),C(4),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