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 請找出下列「 」中詞語屬於偏義複詞的選項:
(A)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
(B)願得觀賢人之「光耀」
(C)曾不吝情「去留」
(D)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A)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
(B)願得觀賢人之「光耀」
(C)曾不吝情「去留」
(D)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66667
統計:A(0),B(0),C(2),D(0),E(0)
內容推薦
- 關於紅樓夢之敘述,何者不正確(A)今日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回,據胡適和梁啟超的推論,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做,後四十回經高鶚補成全書 (B)祖上歷任江寧織造顯赫一時(C)終其一生衣食無缺的富裕生活,有助
- 阿兩最近想研究寓言類的文章,下列文學作品何者最適合 (A)墨子 (B)楚辭 (C)禮記 (D)韓非子。
- 由「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中的「恣」字,可以想見作者觀覽時的心情是: (A)縱情聲色,不加節制 (B)攀登顛峰,傲視天下 (C)征服自然,唯我獨尊 (D)盡情觀賞,痴迷沉醉。
- 「ㄗㄨˇ」豆之事:
- 紅樓夢之人物塑造極為成功。請判斷下列這段話應當為何人所言:「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A)賈母(B)薛寶釵(C) 李
- 不辨真「偽」:
- 便「ㄋㄧㄥˋ」:
- 以下李後主部分詞作,選出屬於亡國前期詞風者 (A)【菩薩蠻】花明月黯飛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 (B)【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C)【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 (D)【烏
-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7)。
- 「道」之以政:
內容推薦
- 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李斯為楚國人,韓非為韓國人 (B)同師事法家的荀子 (C)李斯的作品有【諫逐客書】,韓非則有【韓非子】 (D)李斯最後被趙高所害,韓非則為李斯所害。
- 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5),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6 );紅榴白蓮,羅生池砌。【題組】 5
- 言簡意「ㄍㄞ」:
- 斗「筲」之人:
- 針「砭」時政:
- 「揖」讓而升:
- 選字、詞義正確者? (A)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如果 (B)至「之」市,而忘操之---助詞,無義 (C)倉廩---貯放財帛、文書的庫房 (D)玉「砌」---欄杆。
- 下列哪一個詞語與「千里共嬋娟」的「嬋娟」指涉相同事物? (A)曦和 (B)娥眉 (C)桂宮 (D)東隅。
- 下列哪些因素是造成苔原景觀帶受到破壞或汙染的可能原因?(甲)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活動;(乙)國際航空線大多取道北極區;(丙)軍事基地建立 ;(丁)大量之耕地使用農藥和肥料。正確的是: (A)甲乙
- 選讀音完全相同者 (A)恐遂「汩」沒/「汨」羅江/停「泊」 (B)「恣」觀終南/「姿」態美妙/茅「茨」土屋 (C)「嵩」山/形容枯「槁」/長「篙」 (D)城池苑「囿」/以妥以「侑」/幸若獲「宥
- 下列有關寓言的敘述,何者正確 (A)「寓言」一詞最早出現於《山海經》 (B)中國傳統寓言以動物為主角,故事為虛構 (C)莊周寓言較浪漫,韓非寓言偏向寫實 (D)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劉基【指喻
- 義之與「比」:
- 二、短文寫作:(10 分)白居易的<琵琶行>,將樂聲賦予感情的色彩,用一連串的摹聲譬喻寫琵琶女的演奏,不只在寫樂聲,同時亦蘊含了無限的情思。從小到大,一定曾有令你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聲音」,它可能是
- 十月十三日凌晨,子厚白:京城一別,轉瞬間已設數載,想君必當無恙,幸甚!偎以菲材,蒙吾兄賦詩通候,捧讀之餘,不勝感慨。頃聞足下以降帳授徒之姿,收召後學,力倡文以載道,此番苦心孤意,著實令人感佩。值此
- 下列關於書信用語、格式、禮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為了保障自己的隱私權,信封上不可寫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連姓氏都不要輕易洩露 (B)寫信回家,稱呼自己的家人應加一「家」字,如「家嚴」、
- 為了避免求官的疑慮,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以什麼理由求見韓琦?(A)敬心 (B)為文 (C)無為 (D)交友。
- 下列關於詞的說明,何者錯誤? (A)延續魏、漢樂府遺風,接受外來音樂影響,轉變唐詩形貌 (B)是一種可歌唱的文學體裁 (C) 詞皆婉約之作,無豪放之風者 (D)有固定句數、字數、平仄及韻腳之規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意謂: (A)月光皎潔,遍灑大地 (B)花間、朱閣皆有月光映照 (C)月光流轉,陪我失眠 (D)月光映照整個大地。
- 「被」髮左衽:
- 「ㄑㄧㄢˇ」責犯罪:
- 占「卜」:
- 下列關於蘇轍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字子瞻,世稱小蘇(B)文章風格汪洋澹泊,擅長政論與史論(C)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 (D) 蘇軾嘗言:「子由之文,體氣高妙,有不及吾;詞理精確,吾所不及。
- 傳言,宋神宗讀到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後,認為蘇東坡「終是愛君」,何以如此?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由「我欲乘風歸去」可知,蘇東坡具有超然物外之情,不可能為了權位
- 合「巹」:
- 請依照時間先後,將下列的國家的型態依序排列?(甲)父權國家;(乙)民族國家;(丙)現代國家;(丁)世襲國家;(戊)封建國家。 (A)丁甲乙戊丙(B)甲乙丁戊丙(C)甲丁戊乙丙(D)丁甲戊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