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9. 承上題, 日本在此港口特別設置的人工島, 島上插著一個歐洲國家的國旗, 因為該國和中國取得日本貿易特許權, 請問這個國家是?
(A)荷蘭
(B)西班牙
(C)英國
(D)葡萄牙。
(A)荷蘭
(B)西班牙
(C)英國
(D)葡萄牙。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下列各「 」中的字,何組讀音相同? (A)不「堪」回首/「勘」測地形 (B)玉「砌」/「沏」茶 (C)「苟」安/「句」踐 (D)「仲」介公司/一飛「沖」天。
- 【題組】孔子是何家代表? (A)儒家 (B)墨家 (C)道家(D)法家。
- 【題組】「兼愛」、「非攻」是那一家思想? (A)儒家(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題組】「治亂世,用重典」是那一家思想? (A)儒家(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題組】我們從陳寅恪的描述中,能夠做出以下哪一種推論? (A)東晉的官員是受政治考量才會使用西晉首都語言 (B)平民使用南方語言是因為東晉政府積極推動 (C)西晉位於中國西邊,而東晉則是在東邊
- 【題組】唐代在這個時期不僅是國際秩序上的共主,也是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請問東亞文化圈不包含以下哪個國家? (A)吐蕃 (B)日本 (C)越南(D)新羅。
- 【題組】唐代與周邊國家交流頻繁, 下列哪一項物品是唐朝的輸出品? (A)葡萄酒 (B)胡旋舞 (C)琵琶 (D)造紙術。
- 【題組】十七世紀日本進行鎖國, 為了管理方便只開放哪一港口進行貿易? (A)東京 (B)京都 (C)長崎 (D)馬關。
- 【題組】十三世紀元帝國忽必烈曾兩度派兵攻佔日本卻無功而返,日本自稱有「神風」護佑避免遭到蒙古鐵騎踐踏,請問此「神風」是 ? (A)龍捲風 (B)颱風 (C)東北季風 (D)西北風。
- 【題組】此時期歐洲商人來到中國採購許多熱門商品,不包含哪一項? (A)瓷器 (B)茶葉 (C)香料(D)絲織品。
內容推薦
- 下列詞語「」中的字音,何組相同?(A)「鍼」砭/「緘」默 (B)「掇」拾/「啜」飲 (C)抽「搐」/「畜」生 (D)「齷」齪/「倭」寇
- 清帝國領有臺灣初期,臺灣的最高行政單位是下列何者? (A)承天府 (B)臺灣府 (C)臺南府 (D)臺北府。
- 由於「新港文」契約之留存,對臺灣哪一段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A)西班牙時期 (B)荷治時期 (C)清帝國時期 (D)鄭氏時期。
- 《臺灣通史》:「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蓋有激之而變也……林爽文之變,實激之使起。則此後張丙之變,戴潮春之變,又孰非激之使起哉?」請問:文中指出臺灣民變頻仍的原因為何?(A)天災不斷,社會動亂 (B
- 中古歐洲的基督教傳教士,會採用拉丁文(羅馬字)拼注異教徒的語言成文字,以教導異教徒閱讀聖經。在臺灣史上, 有哪一國的基督教傳教士為方便向臺灣原住民傳教,也採取類似作法?(A)西班牙 (B)荷蘭 (
- 臺灣史料中有不少提到原住民「有能書紅毛字者」,其中以康熙末年的《諸羅縣志》記載最詳盡:「習紅毛字者,橫書為行,自左而右,字與古蝸篆相彷彿,能書者,令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謂之教冊仔……。」請問:上文
- 清末,中國政局紛亂,對外戰爭頻傳,戰火時常波及臺灣。請問:在清末,臺灣曾遭受哪些國家的武力攻擊?(A)德國、法國 (B)日本、法國 (C)荷蘭、西班牙 (D)日本、荷蘭。
- 圖(A.)及圖(B.)是清末兩個時期開放通商口岸的地圖。請問:由圖(一)演變成圖(二)的關鍵為何? (A)英法聯軍之役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臺灣設省。
- 比較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兩者有何共同的特色?(A)均為漢人反抗清廷的民變 (B)目的均為反抗荷蘭的統治(C)是因祖籍不同所發生的械鬥 (D)是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所發生的衝突。
- 某史學家提到:「開港通商前,統治台灣的政策有一些瑕疵,導致出現人口比例失衡的社會問題」上述的「人口失衡比例」是指下列何者?(A)台灣出現少子化現象 (B)女性人口數比男性多 (C)台灣社會進入高
- 圖一為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古地圖,圖中可以看到今日新竹附近山區地帶有「土牛溝」、「番界」線。請問:清廷設立這些界線的目的為何? (A)劃界封山 (B)嚴禁走私 (C)開發山林 (D)進行軍屯。
- 課堂上討論「 台灣開港通商、 積極治台、 台灣建省的共同原因」, 下列何人說法符合史實?(A)小中-清朝的施政理念 (B)小華-向西方學習(C)小民-外力的衝擊 (D)小國-台灣民間由下而上的訴
- 清朝文人筆記中記載了一段臺灣平埔族人的觀感:「 紅毛番強盛, 冒犯他們的人沒有一個活下來, 鄭成功來, 紅毛番害怕逃跑, 今天鄭氏政權又被皇上消滅, 全部投降, 皇上真有威嚴。」原住民口中的皇帝
- 荷蘭人據臺後,在村落中興建教堂,要求族人星期日上教堂、做禮拜,傳教士還為教徒洗禮、證婚。同時,在新港(今臺南市新市區)、麻豆(今臺南市麻豆區)等地建立學校,以稻穀、布匹等物獎勵村民入學。不僅兒童
- 曉偉參加臺灣知性之旅,在旅途中看到哪一古蹟,會使曉偉緬懷沈葆楨對臺灣 圖二的建設? (A)億載金城 (B)安平古堡 (C)二沙灣炮臺 (D)赤崁樓。
- 婷婷在書上看到一則與臺灣歷史有關的插畫,如圖二,插畫中是描述臺灣哪一時期的情形? (A)荷蘭統治時期 (B)清帝國早期 (C)清帝國晚期 (D)日本統治時期。
- 下列有關清帝國初期臺灣的敘述,何者正確?(A)對臺灣的政策,禁止渡臺人民攜眷(B)清嘉慶年間,在今臺灣中部增設彰化縣(C)清乾隆年間,在今宜蘭增設噶瑪蘭廳(D)康熙年間,平定臺灣,置臺灣、臺北兩
- 「大肚王國奇遇記」歌舞劇 2017 年在大肚國小首演。劇中主角穿越時空回到 400年前,被巴布拉族人發現,繼而和他們一起冒險,抵禦荷蘭人的不合理要求,最後為了解救部落的危難,頭目壯烈犧牲,而主角
- 恆春古城的一個角落,有位白髮老人在撫琴低唱:「自海上起了風波,敵寇就排山倒海的來威迫……驚動滿清,也開啟了臺灣海防歷史的先河。」文中老人吟唱的內容,是在述說恆春當地哪一項歷史事實?(A)康熙年間
- 「有一個歷史人物是臺南赤崁一帶移墾漢人的領袖,由於漢人難以承擔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苛徵重稅,於是在 1652 年發動對荷蘭人的反抗。」請問:這段文字應該是在敘述何人?(A)鄭成功 (B)郭懷一
- 將臺灣的行政區由「二府」調整為「三府」,是何人的政治措施?(A)施琅 (B)劉銘傳 (C)施琅 (D)沈葆楨。
- 小明是生活在 19 世紀末期的臺北人。請問:下列哪一項是他可能不會遇到的狀況?(A)坐火車到基隆去探親 (B)到郵局去寄信 (C)打電報給住在福州的親戚 (D)政府增設噶瑪蘭廳。
- 智霖想要拍攝清法戰爭的歷史劇。請問:他應該前往何處取景?(A)台中市 (B)高雄市 (C)澎湖 (D)屏東恆春。
- 圖四是小莞在書上看到的一幅圖。這圖最可能是說明下列何人的政績? (A)鄭經 (B)施琅 (C)沈葆楨 (D)劉銘傳。
- 劉銘傳在臺灣推動近代化的自強新政,是受下列哪一件史事的刺激?(A)英法聯軍之役後開港通港 (B)牡丹社事件,日軍侵犯臺灣(C)清法戰爭,法軍攻占基隆 (D)光緒初年,日本吞併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