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鮑許教授(Prof. Randy Pausch)的暢銷書《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有這麼一段故事:十二歲那年,爸媽帶他和姐姐去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樂園玩。姐弟倆為了表達心中的感謝,湊了十塊美元,在樂園的禮品店買一個裝鹽巴和胡椒粉的陶瓷罐子。買完禮物又蹦蹦跳跳趕往下一個景點。歡喜間,一不小心罐子從小鮑許的手中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兩個小孩跌坐在路旁,不知如何是好。路過的遊客建議他們,拿回禮品店換一個新的。起先他們不肯,東西是自己摔破的,怎麼能換新的?但最後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勉強回禮品店,據實說明經過。出乎意料地,店員不但爽快答應,還說賣這麼容易摔破的東西給十二歲的小孩,應該包得更堅固、更耐摔才對,他們沒有盡到責任,應該要換。鮑許用「十萬美元的椒鹽罐子」做為故事的標題。為什麼是十萬美元?因為鮑許全家從此成了迪士尼樂園的常客,而且兼做義務推銷員。數十年間,為樂園貢獻了超過十萬美元的營業收入。「最後的演講」是鮑許教授二○○七年九月十八日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演講。那時已是癌末,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他回顧一生經歷,那十塊錢美元的小罐子,一直是最溫馨的記憶。從道理上說,店員原本可以拒絕鮑許的請求,但他們做了不同的選擇。迪士尼樂園損失了十塊美元,但店員的善意卻感動了小顧客和他的家人,為日後換來十萬美元的生意。小鮑許長大後,成了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授,同時擔任迪士尼樂園的工程顧問,因此常有機會和樂園的高階主管聊天。他總會敘說那段童年往事,說完後也好奇地問那些主管,如果今天小孩摔破了罐子,迪士尼樂園會不會讓店員換新罐子?他發現政策變了,店員必須照章行事,小孩只能空手走出禮品店。為什麼改變?鮑許的理解是,公司的會計制度無法算出犧牲十塊錢可以帶來十萬美元的收入。但他告訴經營者,得失的計算不只一種──企業總要有溫暖的心。類似的例子很多,但卻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經營者的善念未必都能創造盈餘。例如捐一幢圖書館,設一個獎學金,或是花錢幫助災區重建,能不能帶來更多盈餘?如果不能,企業還捐不捐?這就是鮑許教授說的,如何衡量利害得失的問題。企業將本求利,天經地義,也是永續經營的基礎。但在營利的過程中,如果讓顧客和社會都能感受企業溫暖的心,那應該是永續經營最堅固的基礎。(賴英照換一個新罐子)
39.( ) 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當年打破椒鹽罐子的小鮑許,從樂園服務員的態度得到啟示,日後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B)小鮑許長大後擔任迪士尼樂園的工程顧問,樂於分享「十萬美元的椒鹽罐子」的故事
(C)由於迪士尼樂園裡其他遊客幫忙求情,服務員最終願意更換完好的罐子給小鮑許
(D)如今的迪士尼樂園仍舊保持著當年不計得失、堅守以顧客需求為上的服務準則。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