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在人的一生中,失去工作可能是最悲慘的經濟事件。大多數人依靠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水平,許多人從工作中得到能力的發揮和成就感。失去工作意味著生活水平的降低,對未來擔憂和自尊心受損,有些家庭甚至因為經濟困境而走上絕路,也難怪(甲)政治領袖要不斷提出各種促進就業的方案。十幾年前臺灣(乙)許多中高齡員工因工廠外移大陸而失業,近年來(丙)因為工作不好找或逃避就業而申請延畢或繼續讀研究所的人數大增。今年,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卻不能再繼續唸研究所的人增加不少,社會甚至(丁)面臨高素質低年齡員工的隱藏性失業問題。兩岸政治議題和臺灣內部制度性因素影響經濟成長率持續低檔,又因為(戊)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巨大需求導致原油、原物料、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美國面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危機,以降息刺激景氣,讓相當仰賴進口生產要素和美國市場的(己)臺灣同樣面臨經濟衰退與物價上揚的雙重壓力。如果經濟情況未獲改善,很可能政府會舉債度日,瀕臨破產,被迫精簡及節省成本,出售土地。產業會出現外移,只剩下銷售跟研發單位。就學人口則大幅增加,(庚)非勞動力與失業增加,學校教育跟產業脫節,導致社會底層結構日趨鬆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失調。影響所及,多數人將成為衰退加通膨的受害者,但(辛)還是有些人在物價膨脹中得到好處。在成長、穩定和正義之間,新政府的挑戰不小,可謂「任重道遠」。
27. (乙)所敘述的情形,屬於經濟學上的何種失業?
(A) 摩擦性失業
(B) 結構性失業
(C) 隱藏性失業
(D) 循環性失業。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