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為了力求文字的簡潔流暢,古文在行文時常有主語省略的情況。下列文句均有所省略,其「 」中的動詞,上下分屬不同主詞的選項是:
(A)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 之彌繁,「侵」之愈急
(B)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
(C)秦 有餘力而「制」其敵,「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D)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A)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 之彌繁,「侵」之愈急
(B)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
(C)秦 有餘力而「制」其敵,「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D)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參考答案
答案:A,D
難度:適中0.405405
統計:A(31),B(15),C(6),D(22),E(0)
內容推薦
- (填寫字音)跋胡「疐」尾
-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鍾嶸語)
- 阿芬在我國某鄉連續當選四次地方公職人員,在第四次任期即將屆滿前,她 已登記參選下一任鄉長,希望能以過去近十六年的經驗,繼續為該鄉里服 務。根據上述内容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阿芬在過去四次任期中所
- 鄉愁,是最高貴的煎熬,登高望遠,常令異鄉人心生惆悵。下列四詩,何者並非登高懷 鄉之作?(A)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 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 (B)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
- (三)荀子〈勸學〉:「昔者(),而流魚出聽;(),而六馬仰秣。」
- (填寫字音)「泮」宮
- 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語)
- 寫出 5 種 DNA 病毒,並各舉一病例。(10 分)
- 余秋雨的散文,遣詞造句精確傳神,下列□□中填入哪一組語詞,最能表現出余氏的此種風格?(甲)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學子,都曾嚮往過這種嘈雜。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 □□,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
- (二)曹丕〈典論論文〉:「(),(),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內容推薦
- 集六朝之大成,導四傑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四庫提要)
- 右圖是某地區豬肉的供給曲線SS和需求曲線DD。近日該地區發生嚴重的雞隻傳染疫情,於是消費者轉而購買豬肉替代。根據上述內容判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此時豬肉的價格P最可能發生何種變化? (A)移往P
- (五)白馬湖四友: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
- 為了避免字詞的重複,而使用同義的詞語來替換,達到用詞靈活的效果,這種修辭法稱為「抽換詞面」(錯綜的一種)。例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其中,「席卷」即「包舉」、「囊括」之意;「
- 古文論「氣」可謂意蘊豐富而多元。下列有關「氣」的文句,請選出敘述錯誤的選項:甲、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乙、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 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裏看花,終隔一層。(王國維語)
- (填寫字音)「薙」髮
- (六)創世紀鐵三角:洛夫、瘂弦、()。
- (甲)下列詩歌皆有所詠的中心人物,判讀正確的請打○,判讀錯誤的請打×:虛無宣室問(A)O(B)X
-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韓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段喬為司空。有一縣後二日,段喬執其吏而囚之。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願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諾。」乃見段喬,自扶而上城。封
- (填寫國字)懲前「ㄅ一ˋ」後
- 民國 100 年 6 月上旬,全國各媒體披露:新北市中和區某家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疑將過期便當飯菜煮成泥狀,灌食收住之長者。此事經調查後若屬實,則該長照中心負責人行徑,實嚴重違反照顧專業倫理。從專業角度而
- (解釋名詞)紅杏尚書
-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 張良(A)O(B)X
- (填寫國字)率爾操「ㄍㄨ」
- (填寫字音)七廟「隳」
- (解釋名詞)豆腐乾體
- (填寫字音)「躉」售
- (解釋名詞)海上釣鼇客
- (解釋名詞)春秋筆法
- (解釋名詞)化性起偽
- 七、簡答題(每題 2 分,共 4 分)請閱讀以下兩首作品,並回答問題:甲、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
- 「西仔反」一役,因當年臺灣對來犯者備加敵視而稱之。其遺址在今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日據時期叫做孤拔海濱,就因為這裡是外敵將領孤拔苦戰登陸之地。中正路的東側,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旁,有一民族英雄墓,即
- 在寫作甲乙兩種文體時,其押韻(與近體詩相比)各有何寬鬆之處?(須分開比較,2 分)
- 學者周婉窈解釋「某運動」的歷史意義有四:一、它是臺灣武力抗日運動轉變為近代政治運動的第一個運動;二、它是臺灣民眾試圖突破殖民統治困局的一項自發性努力;三、在內涵上,它是最典型的以啟蒙思想與爭取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