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評述作文(36%) 閱讀下列文章後,請以〈差異化與適性化教育的省思〉為題,寫一篇四段以上的議論文,行文兼評論下文提到的「偏鄉教育」問題。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偏鄉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吃不飽穿不暖?交通困難?沒有電?沒有網路?甚至沒有鞋子?活像是我們認知中的非洲難民那樣?這可能和實際有很大的差距,現實中的非洲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落後,而我們的偏鄉更沒有像上述那樣難民般的生活。以上舉例雖然有些誇張,但當我們身在這個資訊攝取偏食的習慣下,我們眼中的世界,真的是我們認知中的樣子嗎?偏鄉問題在政府與企業的努力下,網路覆蓋率在臺灣高達 9 成,企業也提供各式軟硬體到臺灣各處偏鄉學校,累積價值至目前已高達 6 億元(資料取自 教育部偏鄉數位推動計畫 ),如今偏鄉學校中多數也都有電子白板、電腦、平板等各種數位教具,甚至擁有和都市水平相當的公共數位學習資源。可是,為何這些問題仍沒有被解決呢?偏鄉教育環境最缺乏的,並非網路、行動載具、教具等等教學工具,最需要的反而是願意長期在偏鄉耕耘的老師,以及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第 7 頁,共 7 頁關於第一點,在體制內,可以從政策上去做配合,降低走入偏鄉的門檻,或是提高教師選擇留在偏鄉的意願,例如降低教師行政工作量,給予教師更大發揮空間,去規劃對班級的經營方針等等。體制外,也有TFT「為臺灣而教」、孩子的書屋 ……這些單位,不斷號召老師到偏鄉,或是培育在地人成為當地的老師。偏鄉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幾天的營隊,而是能長期在偏鄉陪伴孩子的老師。關於第二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這件事情無論是在師資的訓練或是在教改的口號中,從來都不曾缺席。但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有多少的學生有學習興趣?有多少只是為了考試?親子天下的 國中生學習力調查 顯示,就算不考試也會讀書的學生不到 3 成,剩下那為了考試而讀書的 7 成,學習早就只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自己。然而在偏鄉的家庭環境下,家庭對學業的不重視、老師的缺乏,會為了考試而強迫自己學習的學生,在偏鄉幾乎不存在。偏鄉教育需要的不是都市的考試導向和填鴨,需要的會是更在地化、更適性發展、更能連結生活,真正從學習興趣出發的課程和教材。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偏鄉國中小,基於自己的社區和學生性質,發展出能與生活做連結的特色課程。更有一些老師拋開考試,以能力為導向重新設計既有課程,在體制外也有 LIS 線上教學平臺,透過線上多媒體和線下課程的結合,重新將科學與學生的生活做連結,透過網路,讓偏鄉的學生打開學習視野。近幾年,偏鄉教育成了臺灣的熱門話題,大量的資源進入到偏鄉。有資源願意投入,對偏鄉固然是件好事,但缺乏配套,卻未必是好的。像是花了許多錢捐了電腦,原意希望偏鄉學生能透過網路學習或是學習資訊能力,但缺乏軟體和師資,也只是成了學生們打電動的遊戲機。當我們希望為偏鄉教育做點努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去思考、去了解偏鄉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減少資源錯置,讓自己的資源能發揮最大價值。(姚荏富〈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天下雜誌》,2016/05/05)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96365
統計:A(162),B(78),C(141),D(3304),E(1)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時節/節氣比較、玉樓春 宋祁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