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察孝廉,三府並辟,皆不就。遭黃巾、董卓之亂,乃避地遼東,夷人尊奉之。太守公孫度接以昆弟之禮,訪酬政事,欲以為長史。烈乃為商賈自穢,得免。曹操聞烈高名,遣徵不至。建安二十四年,終於遼東,年七十八。──後漢書 獨行傳【注】1.「謝」之:道歉。2. 推求:推究探求。3. 質:詢問。4. 辟:徵召來授予官職。
30.有關上文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盜牛者怕王烈知道他盜牛,是具有恥惡之心。
(B)守著老父遺劍於路的人,就是先前那個盜牛者。
(C)王烈遭黃巾、董卓之亂,避地遼東,曾為長史。
(D)曹操聽到王烈高名,請其為官,王烈不就。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