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3.肌腱連接:
(A) 骨至骨
(B) 肌至骨
(C) 肌至肌
(D) 韌帶至骨
(A) 骨至骨
(B) 肌至骨
(C) 肌至肌
(D) 韌帶至骨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43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1人體最大的器官為何?(A)肝臟 (B)肺臟 (C)皮膚 (D)骨骼。
- 1腦神經有十二對其中幾對起源於腦幹?(A)9 (B)10 (C)11 (D)12 對
- 1病人腹部右下區有那些器官在裏面?(A) 闌尾、肝、大腸 (B)胃、脾、降結腸 (C)闌尾、肝、部份膽囊 (D)升結腸、闌尾、盲腸。
- 1提供心臟本身營養的血管稱為?(A)動脈 (B)靜脈 (C)冠狀動脈 (D)微血管。
- 1脊椎受傷之處置何者為非?(A) 給氧(B) 先脫困,再固定脊椎(C) 就原姿勢固定病人頭頸部(D) 告知有意識的患者,勿移動他的頭頸
- 下列何者不為脊髓損傷之徵候?(A) 下肢麻痹(B) 陰莖勃起(C) 瞳孔不等大(D) 脊椎有壓痛感
- 1影像呈現於眼睛的哪個解剖構造上?(A) 鞏膜(B) 脈絡膜(C) 視網膜(D) 蜘蛛膜
- 下列何者為皮膚的功能?(A) 保護作用(B) 感覺作用(C) 調節體溫(D) 以上皆是
- 下列何者不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A) 促進心臟搏動速率,提昇心肺功能(B) 增加心臟排出量(C) 減少心臟搏動速率,降低心肺功能(D) 豎毛收縮、出汗、週邊血管的收縮或擴張
- 1請選出正確的大循環途徑:a. 右心房 b. 大動脈 c. 小靜脈 d 左心室 e. 大靜脈 f.小動脈 g. 微血管?(A)deabfcg(B)dcbgfea(C)dbfgcea(D)dfga
內容推薦
- 1成人骨骼有幾塊骨(A) 204 (B) 218 (C) 210 (D) 206
- 下列那一個不是軸心骨(A)頸(B)下肢 (C)軀幹 (D)頭
- 1由於頭骨的厚度和其結構:(A) 除非它骨折否則腦不易受傷害 (B) 只有在三處會骨折 (C) 腦不會撕裂,只會瘀傷或破裂(D) 頭骨使得腦組織不易解除其水腫的狀態
- 下列那一個屬於附屬骨(A) 骨盆和臀部 (B) 大腿和膝 (C) 小腿和手臂 (D) 以上皆是
- 1脊柱被分成五區,共有幾塊骨(A) 33 (B) 26 (C) 37 (D) 29
- 1脊柱被分成五部份其名稱自上往下依序為:(A) 頸、腰、胸、薦、尾 (B) 頸、胸、腰、薦、尾(C) 頸、胸、尾、腰、薦(D) 頸、胸、腰、尾、薦
- 1位於脊椎之間的是(A)肌肉 (B)神經節 (C)椎間盤 (D)腦脊髓液
- 下列那一個不是關節的名稱:(A) 骨突關節 (B) 球窩關節 (C) 鞍狀關節 (D) 滑動關節
- 1臀部是屬於下列那一型的關節(A) 骨突關節 (B) 球窩關節【※球窩又稱杵臼】 (C) 鞍狀關節 (D) 滑動關節
- 1腹體腔包括:(A) 腦和脊索(B) 下肢 (C) 胸和腹骨盆腔 (D) 左上區
- 1病患腹部右下區有那些器官在裡面?(A) 蘭尾、肝、大腸 (B) 胃、脾、降結腸 (C) 蘭尾、肝、部分膽囊 (D) 升結腸、蘭尾、盲腸
- 1那一個是平滑肌?(A)眼肌 (B)腸肌 (C)心肌 (D)腿肌
- 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兩數互質? (A)(B) (C) (D)22。
- 下列各組的3個數分別代表三線段的長度,請問哪一組數不可以構成三角形?(A) 7 (B) 19 (C) 3 (D) 5
- 「3月11日,阮朝日(臺灣新生報總經理)因病在家休養,被不明便衣人士強押上車離去;黃朝生(醫師)於臺北市自宅被捕後失蹤。3月12日,李仁貴(處理委員會委員)上午出門,遭不明人士挾持後失蹤;林茂生
- 西元1921年蔣渭水發表了〈臨床講義〉文章,大致內容如下。請問針對當時臺灣的問題,蔣渭水等人的因應措施為何? (A)舉辦演講會和夏季學校(B)成立臺灣議會爭取立法(C)創辦專收臺人的學校(D)成
- 「...然而,此一事件僅是導火線,由事後被逮捕的名單中可發現,執政當局有意藉此打壓反對勢力。但隨著軍事審判公開舉行,不僅多少改變了參與者原本被官方醜化為暴力分子的形象,且有助於宣傳政治理念,使黨
- 「這一天,在淡水公學校聚集了上百位來賓,學生於十點在操場集合,聆聽長官致詞後,六年級女學生代表以國語發表演說:『在大家的庇蔭下,自己已成為完滿的身體,從而可以登上高山。殘缺的身體無力實踐學校安排
- 請將以下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甲)民主進步黨正式宣布成立(乙)自由中國雜誌社遭到查禁,社長被捕入獄(丙)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要求改選中央民代(丁)政府宣布解嚴,並陸續開放黨禁、報禁(戊)政府訂
- 右表是在網路上查到臺灣史上某位人物的基本資料請問下列何者是此人的正確敘述? (A)戰後初期全島衝突時進行清鄉鎮壓(B)創辦《自由中國》雜誌爭取言論自由(C)號召日人集資成立臺中中學校(D)日治時
- 以下是出生臺北萬華望族的周法平回憶:「氣氛變得十分詭異......,暴動擴大,很多外省人首當其衝,累積不滿情緒已久的臺灣人,群起圍毆他們仇視已久的外省人,當時父親位於艋舺的周內科附近就有不少被打
- 日治時期臺灣人口數自初期的三百多萬增加至後期的五百多萬,請問這樣大幅的改變與哪一個措施「最為」相關?(A)建設自來水、地下水等公共設施(B)成立職業學校,培養農業技術人才(C)規劃公園、博物館等
- 這是臺灣某時期在報紙上陸續出現的幾篇社論及報導,按照這些標題,文章作者們應是跟何機構提出這些要求? (A)臺灣總督府(B)行政長官公署(C)臺灣省政府(D)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大豐國小的前身為「景尾公學校大坪林分校」,成立於1899年,在1907年更名為「大坪林公學校」,1945年更名為大豐國民學校,1968年改為大豐國民小學。請問以下何者會是1920年該校的學生可能
- 以下是某項法令的部分內容:「基隆高雄兩港市,每日上午一時至五時為宵禁時間;全省各地商店及攤販不得有抬高物價,擾亂市場之情事;嚴禁聚眾集會罷工罷課及遊行請願等行動;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式散布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