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自然人都免不了生病、吃藥;藥吃錯,後果可能堪憂。因每位自然人都是國家的國民,故全民用藥安全就成為負責國家醫療的政府單位所追求的一個目標。為達全民用藥安全之目標,其方法,從時間上來分,有事先預防或事後追究責任;事先預防的手段,則有:醫生處方恰當、藥師調劑正確、資訊透明,以及病人吃藥前自行確認等。為使資訊透明,數年前,行政院衛生署要求醫療院所標示資訊,醫改團體亦推動藥袋標示,醫院藥劑部門則推出藥物之外觀及使用方式圖像化的服務。不過,標示一旦清楚,病患就知道自己吃錯藥,且吃錯藥與藥師拿錯藥有直接因果關係。於是,病患或其家屬向媒體投訴、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損害賠償,使藥師們現在面臨的環境比過去嚴峻,乃有藥師表示:病患應擔負檢查的責任,“檢查一下 不會吃錯藥"(李權芳藥師,2007 年 5 月 31 日,聯合報民意論壇,如下),即有此意。檢查一下 不會吃錯藥媒體上常有病患投訴吃錯藥,說因為藥師拿錯,因而吃錯,接著要提告、要賠償。仔細思索,錯來錯去真的都只是醫療人員的錯?我們能否事先便預防吃錯藥的機會,而非事後才追究責任?當然可以,只要領藥後多花一分鐘確認即可!數年前醫改團體推動藥袋標示,要求資訊透明,衛生署順應民意要求醫療院所標示十三項資訊。醫界肯定此舉對於全民用藥安全的意義,有的醫院藥劑部門更花心力推出中英雙語、藥物外觀、藥物使用方式圖像化等更貼心的服務,目的無非是讓民眾有正確依據來為自己用藥安全把關。但資訊透明後,原先期望民眾一起為用藥安全把關的用意,卻逐漸變成病人找出藥物錯誤、並據以要求賠償的證據,這已非當初資訊透明的用意。用藥安全絕非醫界一方的完全責任,用藥安全民眾自己更應該在乎。沒有任何一位藥師希望出錯,但四至五倍於美國的調劑量早已讓藥師心力俱疲、難以承受。在此醫療環境下,民眾更應該主動關心自己的用藥。政府應該想想如何讓醫療人員不要超量工作;民眾也應該瞭解「預防永遠重於治療」,建議領藥後立刻花個一分鐘核對正確性,有問題當場更正。試問:(30 分)
⑴內部控制有五個組成要素,其中包括風險評估及資訊與溝通。行政院衛生署是負責國民醫療的政府單位,須進行內部控制。該單位的目標之一,為全民用藥安全;而致該目標無法達成的一項風險,為藥品標示不清。請以達成全民用藥安全的立場,說明為何「資訊與溝通」及「風險評估」是行政院衛生署內部控制的組成要素。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95918
統計:A(78),B(1),C(12),D(1),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