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細懸浮微粒(PM2.5)因紀錄片《穹頂之下》而備受矚目,細懸浮微粒主要是來自交通汙染與揚塵。PM2.5除了不利呼吸道健康,台大公衛學院研究還發現,PM2.5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居住在一至三樓低樓層居民的風險更高。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蘇大成觀察台北都會區698名民眾發現,長期暴露在粗懸浮微粒(PM10)與PM2.5的環境下,頸動脈內中皮層平均增厚3%~4%,代表懸浮微粒暴露會造成動脈硬化。蘇大成表示,懸浮微粒被證實與肺腺癌、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經有關,全球每年有210萬人提早死亡與空氣汙染有關,減少空汙是刻不容緩。另外,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章甫調查發現,國內PM2.5標準是每立方公尺15微克,但大台北地區平均濃度卻超過20微克,台中25微克,高雄更達到30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10微克的2~3倍。研究發現,居住在一樓到三樓的住戶,平均比四樓以上住戶暴露量增加10%~20%,矽、鐵等懸浮粒子也明顯增加,他分析,主要是受交通汙染與揚塵影響。PM2.5粒徑2.5微米,比白血球細胞、頭髮都小,除非戴N95口罩,否則無法防止直接吸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呼籲空氣品質標準必須從嚴,應下修與美國一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對於PM2.5並未訂定出一致標準也沒有所謂的安全值,但微克值越低是越好。現今加拿大、紐西蘭都小於10微克且還要調降。可預期世界各國標準都會用更加嚴苛,並做為防制空汙的重要政策。環保署表示,我國PM2.5標準是在民國101年制定,當時訂為15微克,是全球最嚴標準,但後來美國下修為12微克;台灣是否跟進,是討論空間的。  【改編104年3月14日聯合報/大紀元時報】
5.PM2.5與居住環境的關係,哪一項敘述是錯誤的?
(A)若住宅離道路近且道路面積大或附近有工地,濃度也會增加    
(B)若住宅附近有綠地、河川等則降低濃度
(C)住家半徑1公里內而住宅面積大且人口密集,PM2.5濃度會增加    
(D)中高樓層監測到的PM2.5濃度比低樓層高10~20%。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90476
統計:A(1),B(2),C(7),D(29),E(0)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