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溼黃花。」是黃興為追悼哪一事件的陣亡者而撰寫的輓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武昌起義
(D)廣州三二九之役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武昌起義
(D)廣州三二九之役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甲)辛亥革命 (乙)清帝退位 (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丁)袁世凱就任為臨時大總統;上列史事依其發生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A) 甲乙丙丁 (B) 丙甲丁乙 (C) 甲丙乙丁 (D)
- 武昌起事直接的導火線是下列何項事件? (A) 民間反對清廷的鐵路國有政策 (B) 康有為的保皇運動 (C)清廷濫舉外債 (D) 清廷的假立憲
- 中國皇帝制度使用超過 2 千年,請問第一個皇帝和最後一個皇帝各是誰?(A)秦始皇 ——清朝光緒帝 (B)漢武帝 ——清朝溥儀皇帝 (C)秦始皇 ——清朝溥儀皇帝 (D)黃帝 ——清光緒帝
- 下列哪場清末戰爭,中國戰敗,雖無割地,但除了賠償巨款之外,尚允許外人駐兵使館區,影響國防安全甚巨?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 清末曾有兩個國家為爭奪中國東北的權益而爆發戰爭,某位漫畫家將這件史事描繪成兩隻餓虎為了爭奪食物而大打出手的漫畫。請問:畫中的兩隻老虎應該是代表哪兩個國家?(A)英、法 (B)日、德 (C)俄、日
- 以下是清末文人對某事件的描述:「當時在官府的默許下,群眾進入天津租界,縱火焚燒教堂、房屋,於是各街市店舖有販售洋貨者,皆用紅紙將招牌上的『洋』字糊上,以防群眾焚掠。即便是一般家庭日用之物,如洋燈、
- 「西元 1905 年,清廷明令廢除科舉,讀舊書已不是獲取功名及地位的敲門磚,具有現代知識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甄別考試,授以某科進士、某科舉人之銜。」請問:上述是清末哪項革新運動的舉措? (A) 立憲
- 很少人知道清華大學與中華民國同壽,是運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設立的,據說這筆賠款的利息,一直為台灣清華獨享,北京清華反而沒有,請問「庚子賠款」是依據哪項下列條約的規定?(A)《南京條約》 (B)
- 下列各組圖形中,哪一組圖形會相似?(A) 任意兩個矩形 (B) 任意兩個直角三角形 (C) 任意兩個正三角形 (D) 任意兩個菱形
- 【題組】下列哪一個縣市,在臺灣大型疾病擴散史上,最具有阻隔效應? (A)雲林縣 (B)臺東縣 (C)屏東縣 (D)宜蘭縣。
內容推薦
- 國父孫中山先生開始革命行動,是與哪一場戰爭的刺激有關?(A) 鴉片戰爭 (B)甲午聯軍 (C) 八國聯軍 (D)日俄戰爭
- 哪個組織是為了討伐袁世凱而設的? (A)興中會 (B)同盟會 (C)國民黨 (D)中華革命黨。
- 民國初年,中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原因為何?(A)復辟事件的爆發 (B)五九國恥的刺激 (C) 護法運動 (D)五四運動南北主張不同。
- 民初知識分子大量引進西方思潮,使學術呈現百家爭鳴的熱烈氣氛,其中「德先生」和「賽先生」被視為救中國的良方。上文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指以下何者?(A)民主、自由 (B)民主、科學 (C)平等、科學
-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民國 10 年,其黨的中心思想為「共產主義」,此一學說為西方人士馬克思所提出,請問:何時引進中國? (A)戊戌變法 (B)庚子後新政 (C)立憲運動 (D)新文化運動
- 下列諸人物中,何人不屬於北洋軍閥? (A)唐繼堯 (B)段祺瑞 (C)吳佩孚 (D)曹錕。
- 民國初年,有位政治人物說:「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餘地。」引起當時輿論猛烈批評。這段話出現的背景,與下列哪一件史實有關?(A)孫中山就任
- 民國建立後,曾導致民國政體中斷的是下列哪兩個事件?(A)二次革命、護國軍起義 (B)復辟事件、護法運動 (C) 洪憲帝制、復辟事件 (D) 二次革命、洪憲帝制
- 《人間四月天》劇中,民初巴黎和會期間,林徽音未來的丈夫梁思成騎著機車載弟弟梁思永趕著去天安門廣場參加遊行時,被轎車撞到以致於後來不良於行。請問:此遊行的產生與下列哪一場戰爭有密切關係?(A)雲南
- 徐志摩元配張幼儀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徐志摩;林徽音遠赴他鄉求學,拒絕才子,選擇梁思成;陸小曼選擇和王賡離婚與徐志摩再婚。上述劇情傳達出哪種觀念? (A)清末以來,女子地位依然沒有提升 (
-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一職,受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限制,此法由臨時參議院制訂,為國家行憲前的根本大法。請問:《臨時約法》採取哪種制度以避免袁世凱濫權?(A)內閣制 (B) 君主立憲制 (C)
- 有一本歷史書籍寫到民國初年某一天的北京城: 「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戶懸掛龍旗,居民們沒有辦法,只得由紙糊旗子來應付;接著,幾年沒有看見的清朝袍掛在街上出現了,一個一個好像從棺材裡面跑出來的人物
- 梁啟超曾經寫文章批評袁世凱:「自國體問題發生以來,所謂討論者,皆袁氏自討自論;所謂贊成者,皆袁氏自贊自成;所謂表決者,皆袁氏自表自決;所謂擁戴者,皆袁氏自擁自戴。」請問:根據以上所述,梁啟超反對
- 【題組】承上題,這位作家藉由此篇小說表達哪一種想法? (A)文言文優於白話文 (B)儒家思想應受到尊崇維護 (C)傳統禮教應受到批判 (D)應極力阻止西方文化進入中國
- 民初時仍有一支軍隊留著髮辮,被時人稱為「辮子軍」,該軍隊的領導人於民國 6 年穿著清代朝服,前往清宮迎接遜帝登基為帝,並改民國 6 年為宣統 9 年。請問:此人是誰?(A)張勳 (B)段祺瑞 (
- 「各國軍隊在北京城裡燒殺擄掠,清朝政府緊急下令各省督撫派兵支援,援兵遲未出現敵軍卻已兵臨城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只好倉皇逃難……。」請問:各地督撫未即時來援的原因為何? (A)各省已宣布投降,無
- 西元 1905 年的一份中國報紙,有著下列的報導:「這一場戰爭的結果,代表著君主立憲遠比君主專制優秀。我們的政府應該也要仿行君主立憲的體制,讓國家富強。」根據上述的內容,所指的應是下列哪一場戰爭
- 若是以前因後果的關係來看,下列哪一組合是正確的?(A)保路運動→二次革命 (B)復辟事件→護法運動 (C)暗殺宋教仁→戊戌政變 (D)洪憲帝制→護國軍起義
- 下列有關護國軍起義與護法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A)前者討伐袁世凱,後者討伐張勳(B)前者推翻帝制,後者完成中國南北統一(C)前者由蔡鍔等人發動,後者由孫中山發動(D)前者發生在清末,後者發生在
- 下述清末戰爭與改革運動的配對,何者『正確』? (A)八國聯軍後有自強運動 (B)甲午戰爭後有戊戌變法 (C)英法聯軍後有立憲運動 (D)日俄戰爭後有庚子後新政。
- 附圖為歷史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重點,依內容推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她講述的主題? (A)立憲運動的本質 (B)戊戌變法的特色 (C)新文化運動的內涵 (D)文化大革命的目標。
- 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曾經為了維護民主共和體制,發起一些行動,下列何者是其作為?(A)策動溥儀復辟 (B)參加一次大戰 (C)進行洪憲帝制 (D)發起二次革命。
- 何人在民國初年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任內提倡自由學風,使北大成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重鎮?(A)陳獨秀 (B)胡適 (C)蔡元培 (D)段祺瑞
- 有關民國初年的「二十一條要求」,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發生在日俄戰爭期間 (B)當時日本派兵攻佔中國山東 (C) 袁世凱接受了大部分條文 (D)史稱「五九國恥」
- 依銀行法規定,銀行對下列何種放款不受最長三十年期限之限制?(A)計畫型放款 (B)設備資金放款(C)個人購置耐久消費品放款 (D)無自用住宅者購買自用住宅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