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位於宜蘭縣的白米社區,日治時期因林產豐富,盛行製作木屐,後因木材資源匱乏和社會風氣變遷,木屐產業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礦石業的興起。然而,礦石加工廠雖然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卻也使得白米社區成為全臺灣落塵量最高的地方。在環境惡劣的生活下,白米社區的居民深思著,是繼續忍受這樣的居住品質,任憑這個社區的人口不斷搬遷,還是組織起來與這些礦廠抗爭。最後,他們選擇環境的改善,民國82年起開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從維護居住環境做起。社區居民們自動自發掃街撿垃圾,他們的努力使得白米社區隔年即被政府評定為環境改善績優社區,而鄰近的礦石工廠亦釋出善意,在社區活動上主動協助。之後,社區志願服務隊接續成立,社區讀書會、守望相助隊也組織起來,慢慢的,在這個社區裡,幾乎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找到自己的歸屬。在社區發展協會持續的努力下,結合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為文化部)的社區總體營造,白米社區決定以木屐產業作為凝聚社區力量的起點,共同營造「白米木屐村」,以社區營造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今日的白米社區不再只有漫天的灰塵,他們擁有了引以為傲的木屐產業、緊密的社區關係,也走出了傳統社區的困境,再次找回了往日的榮景。請回答第6-10題:
6. 環境品質不佳,全台灣落塵最高的地方,是白米社區居民共同的問題。上述內容和社區哪一要素相關?
(A)地區
(B)共同關係
(C)社區意識
(D)社區組織。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