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7. 鑽孔直徑 12 公厘,每分鐘轉數為 200,若 0.5 分鐘鑽削深度為 10 公厘,則其每轉進刀量為
(A)0.1 公厘
(B)0.3 公厘
(C)0.5 公厘
(D)0.7 公厘。
(A)0.1 公厘
(B)0.3 公厘
(C)0.5 公厘
(D)0.7 公厘。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98305
統計:A(53),B(2),C(4),D(0),E(0)
內容推薦
- 鑽孔時先行試鑽,試鑽結果如與檢驗圓周不同心,可用何種鑿子將偏心修正?(A)平鑿(B)菱形鑿(C)岬狀鑿(D)圓鼻鑿。
- 什錦銼,下列何者齒距較細?(A)5 支組(B)8 支組(C)10 支組(D)12 支組。
- 下列何種銼齒最適用於木材之銼削?(A)圓切齒(B)雙切齒(C)曲切齒(D)棘齒銼。
- 1車床夾頭夾持圓桿車削後,兩端直徑相差 0.5 公厘以上,最可能原因為(A)複式刀座未歸零進刀(B)車刀磨損(C)刀具裝置偏斜(D)以大手輪進刀。
- 下列何種銼刀適用軟金屬銼削?(A)單切齒(B)雙切齒(C)曲切齒(D)棘齒銼。
- 下列何種銼刀適用軟鋼銼削?(A)單切齒(B)雙切齒(C)曲切齒(D)棘齒銼。
- 以高速鋼鑽頭在鑄鐵上鑽直徑 25mm 孔,若鑽削速度為 25m/min,鑽床主軸每分鐘迴轉數宜為(A)168rpm(B)218rpm(C)268rpm(D)318rpm。
- 鑽孔時,鑽頭折斷在孔內,應如何處理?(A)將折斷之鑽頭取出後鑽孔(B)從反方向再鑽孔(C)換較小直徑鑽頭繼續鑽(D)換較大直徑鑽頭繼續鑽。
- 銼刀兩面沿長度方向微凸的目的,在於(A)易排屑(B)易銼削(C)美觀(D)製造成本低。
- 雙切齒銼刀的上切齒的主要功用為何?(A)美觀(B)礪光(C)切削(D)排屑。
內容推薦
- 磨鑽頭時,宜用何種規具檢查其鑽唇角度與切邊長度?(A)鑽頭規(B)直角規(C)游標卡尺(D)角度儀。
- 直徑 15 公厘之錐柄鑽頭,其莫氏錐度之號數是(A)1 號(B)2 號(C)3 號(D)4 號。
- 一般鋼料鑽孔,鑽唇角度以下列何者為宜?(A)50 度(B)70 度(C)90 度(D)118 度。
- 鑽頭規用於檢查(A)鑽唇角(B)鑽唇間隙角(C)鑽槽螺旋角(D)鑽頭直徑。
- 一般鑽頭之鑽槽數為(A)4 槽(B)3 槽(C)2 槽(D)1 槽。
- 下列何種夾頭可夾持不規則形狀之工件?(A)雞心夾頭(B)彈簧套筒夾頭(C)四爪獨立夾頭(D)三爪連動夾頭。
- 鑽削大孔徑,先鑽導孔主要是為避免(A)切邊磨損(B)連續切屑(C)大鑽頭之靜點阻力(D)鑽得太快。
- 下列何者不是定位銷之功用?(A)定位(B)防止螺帽鬆動(C)配合機件組立(D)美觀。
- 2銑削六面體工件第六面,置於虎鉗底部的應是(A)第二面(B)第三面(C)第四面(D)第五面。
- 圖(十七)為甲、丙二國間四種可供選擇的運輸路線圖,若甲國士兵欲前往丙國進行軍事訓練,甲國選擇哪一條運輸路線最不會引起甲、乙二國的爭端?(A)A路線(B)B路線(C)C路線(D)D路線
- 一般鋼料鑽孔,鑽唇間隙角以下列何者為宜?(A)3~7 度(B)8~12 度(C)15~20 度(D)21~23 度。
- 2銑削六面體工件應先選擇一面為基準,其基準面最好為(A)最小面(B)最大面(C)任意一面(D)次小面。
- 銼刀的選用,是依照工件的何種性質?(A)展性(B)延性(C)材質(D)強度。
- 鑽削鋁合金最適合的鑽唇角度為(A)60 度(B)80 度(C)100 度(D)118 度。
- 鑽削鋼料時加切削劑,下列何者不是其主要功用?(A)冷卻工件(B)協助斷屑(C)潤滑作用(D)冷卻鑽頭。
- 一般工件須使用平頂埋頭螺釘時,要鑽(A)錐坑孔(B)圓坑孔(C)魚眼孔(D)柱坑孔。
- 套筒上拆卸錐柄鑽頭時應使用下列何種工具?(A)鑿子(B)活動扳手(C)退鑽梢(D)鑽頭夾頭扳手。
- 新銼刀最好先用於何種材質的銼削?(A)鋼材(B)鑄鐵材料(C)硬材料(D)軟材料。
- 鑽頭鑽唇角度為 125 度時,適宜鑽削下列何種材料?(A)不銹鋼(B)黃銅(C)鋁合金(D)木材。
- 下列何者不是鑽沉頭孔之目的?(A)增加強度(B)避免干涉(C)美觀(D)配合機件組立。
- 1高速鋼車刀切削時,其耐熱溫度約為攝氏多少度?(A)600 度(B)800 度(C)1000 度(D)1200 度。
- 鑽床之主軸孔為莫氏 3 號錐度,欲使用莫氏 1 號錐度柄之鑽頭時,需加裝(A)筒夾(B)套筒(C)鑽頭夾頭(D)頂心。
- 鑽削鋁合金最適合的鑽唇間隙角以下列何者為宜?(A)5~7 度(B)7~9 度(C)15~18 度(D)20~23 度。
- 銼刀的木柄前端加套一個金屬環有何功用?(A)較易握持(B)美觀(C)防止木柄破裂(D)增加銼削速度。
- 鑽頭即將貫穿工件時,為避免卡住鑽頭,鑽削的壓力應(A)一致(B)不加壓(C)增加(D)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