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下列何者較不屬於人本主義的班級經營理念?
(A)重視主觀的意識與經驗
(B)強調以增強物來鼓勵學生
(C)認為統整人格不宜分割
(D)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A)重視主觀的意識與經驗
(B)強調以增強物來鼓勵學生
(C)認為統整人格不宜分割
(D)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271
統計:A(170),B(4680),C(139),D(59),E(0)
內容推薦
- 美美在自然領域教學中學會輻射測量儀的操作步驟,這是屬於 Bloom 知識向度中的何種知識? (A)事實知識 (B)概念知識(C)程序知識 (D)後設認知知識。
- 小花認為法律規定偷竊是有罪的,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去偷竊,而且這項法律規範是不能改變的。依柯爾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三期六段論,小花的道德認知發展最可能處在哪一個階段? (A)社會法制
- 進行試題分析時,有關難度「P」與鑑別度「D」的解釋及二者間之關係,下列敘述何者較為正確? (A)難度與鑑別度兩者並無相關 (B)鑑別度出現負值,代表題目太過容易 (C)難度越趨近於 0,鑑別度
- 根據庫寧(J. Kounin)的班級經營模式,所謂「急動(jerkiness)」是指教學活動轉換太快,原因有四,其中「一項教學活動未完成就進行下一項,但不再回到第一個活動」的作法稱之為? (A
- 下列何項敘述符合文化回應教學法(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之原理原則? (A)教學宜針對班級中相同文化的學生,進行同質性的分組 (B)教學目標主要在回應社會
- 顧老師在節能減碳主題教學提供了前導組體,下列何者不是這項策略的主要功能? (A)引導注意力 (B)增進外在聯結 (C)提供先備知識 (D)促進學習遷移
-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分為基本需求與成長需求 (B)基本需求包含: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美 (C)基本需求又稱為匱乏性需求 (D)自我實現是高峰經驗的結果。
- 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其人際關係呈顯著正相關」,據此,下列那一項敘述是較適切的解讀?(A)好的人際關係導致學生自我評價的提升 (B)學生的自我評價低落是其人際關係不良的
- 下列哪一項不是實用主義的教育主張? (A)重視學生的經驗 (B)把教師視為學生在教育經驗中的同伴 (C)主張給予學生自由 (D)以學科內容為教育的核心。
- 下列哪一項並非社會建構學習論所強調的要點? (A)師生互動 (B)知識的實用價值 (C)教師的引導角色 (D)較有能力同儕的支持。
內容推薦
- 如【圖10】所示,V1=10sinωtV,V2=-2V,若以示波器量測V0應為何? (A)正弦波(B)工作週期=50%方波(C)工作週期>50%脈波(D)工作週期<50%脈波
- 根據Marcia所歸納的青少年認同狀態,「尚未想過或解決認同議題,而且也還沒詳細計畫未來的人生方向」者屬於? (A)認同早閉(identity foreclosure) (B)認同迷失(ide
- 江老師在班上公開嚴厲的責罵一位學生,造成其他同學同情該生,而對老師產生反感,這是哪一種心理效應現象? (A)月暈效應(halo effect) (B)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
- 佳恩在數學課中學會分數四則運算的程序概念,這是屬於 Ausubel 意義學習論中的何種概念? (A)要領概念 (B)關連概念(C)附屬概念 (D)連言概念。
- 尤老師在教學時,強調知識的概念結構,並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逐漸加深加廣複雜概念。這屬於下列何項課程? (A)潛在課程 (B)經驗課程 (C)螺旋課程 (D)深化課程。
- Bandura 所提出的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發展是哪三個力量交互影響的結果? (A)個體、行為及環境 (B)動機、行為及環境 (C)情緒、動機及自我
- Piaget 的發展階段論主張階段轉換有四個影響因素,他認為其中何者最重要? (A)成熟 (B)社會傳遞 (C)物理經驗 (D)平衡與自我調節。
- 尹老師想在英語課嘗試合作學習,下列何者是最不適合的做法? (A)將班上學生異質分組 (B)讓每組能力好的指導能力較差的 (C)強調個人成就,也注重團體績效 (D)以分組指導代替全班授課。
-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受到的主要批評為下列何者? (A)發展階段的年齡分段有爭議 (B)低估兒童期的認知思維能力 (C)低估青少年期的形式運思能力 (D)難以解釋認知結構中量的改變。
- 下列何者是 PISA 國際性學生學習評量的測驗領域? (A)語文、數學、科學 (B)閱讀、科學、藝術 (C)語文、數學、社會 (D)閱讀、數學、科學。
-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各項認知活動的內在心理歷程最重要的是 (A)獲得知識 (B)認識策略 (C)概括原則 (D)推理與問題解決的歷程。
- 于老師在歷史課應用「瀏覽、質疑、閱讀、記誦、複習」(SQ3R) 策略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下列哪一個理論的應用? (A)訊息處理理論 (B)意義學習理論 (C)學習條件理論 (D)發現學習
- 設 a、b 為正整數,且11<a<b,若 ( a , b ) =11,[a , b]= 231,則 b =?(A) 33 (B) 77 (C) 121 (D) 231。
- 翁老師在社會課採用「充實事實知識、引導列舉、歸類、分類或標識」的教學模式,下列何者最能反映此模式的主要作用?(A)系統化教學 (B)統合彙整 (C)類化應用 (D)概念發展。
- 理論上,教育經費的籌措與分配應合乎什麼原則 (A)公開與效能 (B)平均與彈性 (C)公平與效率 (D)供需能平衡。
- 質性研究早期思想家代表人物為 (A)涂爾幹(Durkheim) (B)康德(Kant) (C)洛克(Locke) (D)孔德(Comte)。
- 穆老師想瞭解班上學生段考成績的參差情形,下列何者最能精確反應 (A)平均差 (B)標準差 (C)四分差 (D)變異數。
- 91 年度起實施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未規範 (A)私立學校經費補助 (B)弱勢團體學生的照顧 (C)教科文經費的比例(D)教育經費的查核評鑑。
- 下列何者是質性研究的相關概念? (A)經驗分析 (B)外部觀點 (C)主觀敘事 (D)社會事實。
- 教師針對問題發問的技巧,下列哪一個做法較不適宜? (A)講解重點後再行發問 (B)兼顧不同類型的問題 (C)先點名學生再說出問題 (D)注意教師問題的語言是否清晰。
- 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是目前廣被使用的一種學習方式,下列哪一個描述比較不符合 PBL 的做法? (A)結合多元評量,如:口頭報告、製作海報
- 若測驗分數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可反映測量工具與程序具有 (A)向度 (B)鑑別度 (C)效度 (D)信度。
- 依據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內容,為增進各教育階段之連貫與各領域/科目之間的統整,主張以何概念作為發展課程之主軸? (A)基本能力 (B)核心素養 (C)德智體群美 (D)學生
- 泰勒(R. W. Tyler)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四個問題,作為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基礎,四個問題是:(甲)學校提供的教育經驗要如何有效的組織?(乙)學校要提供的教育目的或目標為何
- 以課程綱要、課程目標、教科書等形式出現的是 (A)理想的課程 (B)正式的課程 (C)運作的課程 (D)經驗的課程。